诚信如空气不可或缺

  诚信是社会运行的规则,追求诚信之道更是为人之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诚信不仅是立身处世之道,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石。

  诚信是同个人、社会以及国家的存在和发展紧密联系的概念。在汉语中,诚和信都带有一个“言”字,古人认为人言为信、言成为诚。在传统文化中,诚信是人之为人的内在依据。此外,诚信也是社会之为社会的依据,国家之为国家的依据。孟子曰:“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信既是物质世界的普遍规律,也是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既是 “天之道”,也是“人之道”。

  我们所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具备两个特点:一是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二是要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诚信,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经历数千年发展变化,已成为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软实力要素,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也是党和人民凝聚全社会价值共识得出的结论。

  伴随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失信现象屡禁不绝,有人将原因归结于时代退步、世风日下,我们不能把失信的现象归结为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因为当一个社会的思想文化层面出了问题时,更深层的原因往往不是思想文化本身,而是产生思想文化的经济物质基础。任何社会意识(包括诚信观念等)归根到底植根于社会的物质生活和实践关系中。社会的物质经济生活领域存在着一种客观的价值导向,一个社会失信面积越大程度越高,表明社会对失信的治理力度越低;一个社会的失信现象越少、失信面积越小,表明这个社会对失信的治理水平越高、惩罚力度越大。

  从社会层面来说,应实现法治和德治的双轮驱动,即切实做到把法律的外在约束和道德的内在规范有机结合起来。当社会迫切需要和呼唤某种道德而这种道德又不能被社会和大众自觉践履时,就需要以法的形式来保障这种道德践履,逐渐在社会生活中形成诚信的客观价值导向,形成好人好报、恶人恶报的良性运行机制,最终使诚信成为全社会自主自觉的内在行为准则。

  从个人层面来说,需要注重个人发展道路中的信用积累。每个人的人生道路和未来发展,是同自己的信用程度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每一个人在自己人生的起跑线上要懂得扣好自己人生的第一粒纽扣——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