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新网快播
  • 下周早晚高峰这六条路易堵
  • 明起办交通资格证网上预约
  • 绕城高速松北段将封闭两天
  • 八旬老人遛弯中暑晕迷不醒
  • 明天首批2000张登山券开抢
  • 办理公积金异地贷款需预约
  • 相距近30岁,60后搭配90后组顶尖农人队,草莓第一大县出征战AI
    哈尔滨新闻网2020-07-20 17:52

      人工智能能取代人工吗?

      四年前,人工智能机器人阿尔法狗以4∶1的大比分战胜了韩国围棋九段棋手李世石,一时间人工智能将战胜人类的讨论不绝于耳。

      人工智能下围棋可以,但如果换成是种草莓,来自“中国草莓第一县”的辽宁东港“圣野浆果富民队”并不认同。这是一支由当地草莓种植大户、种植专家和刚毕业大学生组成的年龄悬殊、实践派和理论派结合的传统种植队,他们即将与人工智能来一场正面的对决。

      7月22日,在联合国粮农组织技术指导下,由中国农业大学和新电商拼多多共同发起的“人工智能VS顶尖农人”草莓种植大赛就将正式开赛。包括来自辽宁东港、江苏句容、安徽长丰的传统“顶尖农人”将代表人工种植草莓的最高水准,与来自荷兰、江苏、云南和中国农业科学院4支人工智能队伍一决高下。

      辽宁东港位于辽宁省东南部,隶属于丹东市,是中国最大的草莓生产和出口基地。公开资料显示,东港草莓种植面积达到了近15万亩,有着“中国草莓第一县”的美誉。2017年,东港草莓正式成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种草莓比下围棋复杂得多,三分靠技术、七分靠管理。”圣野浆果富民队带头人、辽宁省人大代表马廷东表示,“就目前的成本和技术成熟度来看,种草莓这事儿,还是人工更胜一筹。”

      相差近三十岁,辽宁东港组草莓种植界的“最萌年龄差”

      AI要挑战人工种植草莓?

      作为“中国草莓第一县”的辽宁东港,人工种植草莓的水准最高,自然不会“认输”。据悉,东港草莓是当地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数据显示,2019年,东港草莓产值达到了46亿元,相关从业人员达到了10万人。

      迎战人工智能,辽宁东港派出的带头人是马廷东。从2003年起,马廷东就开始了东港草莓的种植。截至目前,马廷东的合作社已经有157户农户,草莓种植面积超过了6000亩,是当地最大的种植户之一。

      ▲每年11月至来年6月,都是东港草莓的盛产期,也是马廷东(中)一年中最忙的时间段。图为马廷东在一户合作社成员的大棚中指导种植。 (李卓摄)

      既然是参加比赛,最重要的就是胜利。通常的思路是,找一群背景和经验相似的老朋友,沟通容易,也最容易成功。

      但马廷东的辽宁东港队偏偏不是这样。在4人参赛小组中,既有种了近二十年草莓的实践派代表马廷东,也有研究草莓三十年的理论派代表、高级农艺师史功成。年纪最大的还是60后,年纪最轻的已经是90后,团队最大年龄差达到了近30岁。唯一相同的是,热爱草莓种植行业。

      史功成年纪最大,但经验最为丰富,是团队技术担当。

      从1990年开始,史功成就开始系统学习草莓种植和草莓种苗脱毒技术的研究,并先后担任过东港草莓研究所技术副所长、辽宁草莓科学技术研究院技术部部长等职务。并参与了目前国内种植最普遍的草莓品种“99草莓”的引种和培育工作。“跟草莓杠上了半辈子”,史功成表示。

      年纪最轻的是马冬妮,1994年出生的她是团队中的“青春风暴”。马冬妮毕业于东北农业大学园艺学专业,草莓种植是很重要的一门课程。毕业后,马冬妮开始了生物改良土壤方向的创业。

      尽管年纪最小,但马冬妮的参赛经验可不少:曾带队参加了两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其中2019年还获得了全国金奖的好成绩。

      “我的优势是跨行业的多元视角,”马冬妮表示,“我父母就是东港的草莓种植户,我从小就参与了种草莓。大学学习了更多理论知识,创业又是技术改进农业的方向。我的视角相对比较丰富,相信通过不同行业的视角,能帮助传统种植队取得更好的成绩。”

      除了马冬妮,团队中还有一名90后成员杨远杰,大学毕业后的他一头扎进了草莓种植领域,目前在东港草莓种植和育苗方向已经扎根了7年。

      选择90后加入团队,看上去“很冒险”,但带头人马廷东的想法却很简单,“希望能通过这样高规格的比赛,历练更多年轻的草莓种植农人,助力东港草莓更快速的发展。”

      人机大战酣战继续,技术与人工并非水火不容

      相比较下围棋,种草莓显然要复杂得多。

      在东港,种植草莓是一门技术活。“种植草莓,需要根据草莓所处的不同时期,进行不同比例的水、肥等调整,”史功成表示,“比如说,草莓在开花期、花果同在期、结果期,看上去没什么区别,但实际上它所需要的营养成分完全不一样。”

      这意味着,草莓种植中,农人的经验占据很重要的部分。

      “草莓种植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不能犯错。”马廷东表示,草莓种植中,环境的变化、病虫害问题,很大程度上会直接影响产量。“即使前期犯的错误很小,后期也很难补救回来。”

      ▲在东港,草莓已经是当地最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2019年,东港草莓产值达到了46亿元,相关从业人员达到了10万人。(李卓摄)

      这次比赛地点选在了云南昆明,对于人工队来说,也是一个挑战。“东北和云南的温度和土壤环境都差别很大。未来在真正种植过程中,用肥、用水、温度控制,以及在结果密度上,都需要不小的调整,这些都需要长期的经验作为支撑。”马冬妮表示。

      但同样,草莓种植也是一门体力活。从育苗、选苗、栽种,到施肥、浇水、用药、采摘,都需要长期的、精细的照料。这些照料的背后,是大量的人力消耗。“人工费用占到总共费用60%~70%”,杨远杰表示,目前,人工成本支出已经是当地草莓种植中最大的支出项。

      大量的人力消耗,意味着人工智能发展的空间。不过,马廷东认为,就目前技术发展水准来说,人工智能大规模取代农民还尚需时间。

      一方面是数据积累不够。“现阶段,人工智能团队的数据积累还差很远,”马廷东表示,“人可以根据不同环境立马调整,机器未必,数据积累需要更长时间。”

      另一方面,投资回报率不高同样是限制目前人工智能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几年前,马廷东就曾试过用技术的方式进行草莓种植。不过,因为流量和感应器的成本过高,最终马廷东放弃了大规模的试验。

      “技术改变农业,不仅仅需要看技术的进步,也需要看成本和产出比,不然很难落地。”马廷东表示,“AI是农业的未来的趋势,但还需要很远的路要走。”

      显然,人工智能和人工种植并不是水火不容。“经验是农民口中的术语,放在人工智能语境下,就是数据。未来,如果能将农人的经验和技术的进步结合起来,并进一步降低成本,就能真正助力草莓产业的快速发展。”

      

      

      稿源: 哈尔滨新闻网 )
      作者: 马刚 )
      编辑: 胡英男 )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哈尔滨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我省粮食生产又将是一个丰收年
  • 5700个泊位免费向中考生家庭开放
  • 尚志市新兴村入选全国乡村游重点村
  • 冰城“左右哥”,爱流量更爱正能量
  • 千名驾驶员期待14日为中考考生助力
  • @中考考生,快来对接爱心送考驾驶员
  • 下雨天开车要当心这23处易积水地点绕着走
  • 公考报考者抵返我省须提前申领“龙江健康码”
  •  
  • 习近平的脱贫方略
  • 从“半年报”看中国经济强大韧性
  • 国家防办部署淮河流域防汛抗洪工作
  • 大雨40小时,合肥打响抗洪“街巷战”
  • 分享中国经验,推动世界人权更好发展
  • “长江2020年第2号洪水”平稳通过三峡大坝
  • 主雨带即将北抬!未来十天淮河流域降雨偏多
  • 贵州、广西、吉林等地有大雨 局地有雷暴大风
  •  

    版权所有:哈尔滨新闻网 Copyright 2011-2015 www.my3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国新网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经营许可证编号:黑B2-20060663 黑ICP010010-2

    如有任何问题请联系我们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复制 Email:web@my39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