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冰城新闻
  • 寒潮蓝色预警 今天直跌5℃
  • "四有"好老师讲述温暖故事
  • 把工会建设成职群工作阵地
  • 纪念刘少奇诞辰图片展开展
  • 农大两名非洲留学生结婚了
  • 省医院退休职工免费做导诊
  • 搞错个人信息订票误买机票
  • 健身卡刚办俩月会所就关门
  • 巴彦县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六成以上劳力外出务工,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
    龙泉木瓦匠放胆闯“江湖”
    哈尔滨新闻网-哈尔滨日报2018-08-13 06:56

      巴彦县龙泉镇福乡村,位于风景秀美的壹台山下。村庄的主街两侧,建有三四十栋漂亮小楼,这些楼房的主人,绝大多数是外出务工人员。福乡村民风纯朴、丰衣足食。昔日土中刨食的庄户人,大踏步走出乡野,改善了生活,改变了观念,风生水起地融入了外面的世界。当地人说:“龙泉镇是一块富有灵性的土地。飞龙上天,才能行云布雨。人行千里,才能干一番事业。”

      乡友组团

      外出打拼闯出致富路

      龙泉镇位于巴彦县城东北部,共有5个行政村、38个自然屯,耕地面积131785亩,人口28436人。经济来源主要依靠传统农业与劳务收入。2017年,这个镇共有10135人外出务工,占劳动力的61%,人均收入达到13450元。

      龙泉镇的农民素有外出闯荡的传统。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一些人开始陆续走出乡间。今年52岁的张国民,原是福乡村王乡屯农民。1984年,高中毕业的张国民抱着干一番事业的雄心离开家乡。最初,他凭借木工手艺谋生,后来他发现了商机,利用手头有限的积蓄办起一家劳务输出公司。经过30多年努力,张国民的事业十分红火,“外地有影响,家乡有威望”。在他的谋划下,先后转移龙泉镇的劳动力2000余人。这些人中,有的远赴俄罗斯边疆地区打工,有的到省城、建三江农场承包建筑工程。这些农民工挣到了现钱、开阔了视野,先后在家乡建起了300多座砖瓦房。一些敢闯敢拼者,更是当上了大小老板,领着家乡人开辟新“战场”。讲诚信、重亲情,肯为老乡出头,张国民本人受到了农民工的信任和拥护。

      平泉村的张继瑞,原本也是个木工,后来摸出行里的门道,开始勇闯“江湖”。张继瑞从小包工干起,胆量越来越大,后来索性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他的生意一直很红火,只要有大活儿,他都专门到龙泉镇招工。乡里乡亲的,喊一嗓子就好使,大家也都乐意跟着他干。镇里的人说:“在家乡人组织的团队里打工,不仅工资有保障,工友们也能相互照应,遇到个大事小情,更是容易沟通。”东拉屯的邵辉在张继瑞的工地打工,去年的一天,忽然接到家人的电话,得知母亲在家里把腿摔坏了。邵辉急得满头是汗。听到消息,张继瑞二话不说,立即发动汽车,带着邵辉从海拉尔往回赶。到了东拉屯,天色已晚,张继瑞顾不上休息,连夜将邵辉的母亲送往省城就医。“东家”有情有义,邵辉一家十分感动。

      政府撑腰

      后盾是咱“娘家人”

      数量庞大的农民外出务工,尝到了甜头。对于龙泉镇党委、镇政府来说,调动农民创收积极性,保护其合法权益刻不容缓。

      为了给外出务工人员撑腰打气,镇里着实下了一番功夫,其中最要紧的措施,便是强化服务意识,由原先的建卡立册动态管理,向“互联网+动态服务”延伸。镇里在利用网络发布各类人才就业信息,做好“红娘”的同时,进一步强化了服务手段。近年来,镇里通过捕捉外出务工成功人士的信息,树立典型和样板,引导农民外出创收。镇里还完善机制,帮助家乡农民工就业维权。仅最近两年,就化解了大的经济纠纷5起,帮助农民工讨薪1500万元。

      “我们出门在外,就担心有闪失。有了‘娘家’撑腰,还怕个啥呢?”一名跑单打工的农民,在拿到险些打了水漂的工钱后,眼泪汪汪地说。有了政府撑腰,当地农民打工的劲头更足。外出赚钱,受人尊重,有劳动能力的人,如果懒在家里“泡蘑菇”,遭人白眼,自己都觉得没面子。“一心一意地致富,村容村貌也得到改观,留守在家的人,都更注重环境卫生。人勤风气变,正能量也上来了。”对于镇里的变化,土生土长的镇党委秘书马春龙深有体会。

      男人们外出打工,妇女们也不闲着。如今,龙泉镇的“半边天”,许多成了季节工。有人春秋两季组织姐妹团,到建三江等地插秧、收稻,也有人到城里的饭店当服务员,或是风尘仆仆站街,当起了油工、粉刷工。“农村人肯吃苦,现在的人工费又直个劲儿上涨,俺们凭本事挣钱,可一点儿不比老爷们差。”经济上有了靠山,龙泉镇的农家女底气更足。

      感恩反哺

      “背包客”的故乡情结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批农民离开土地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在闯出一片天地、有了一定实力后,究竟如何回报家乡?龙泉人用自身的行动给出了答案。

      “生长于这片热土,必怀感恩之心。”今年42岁的程义秋,年轻时离开龙泉,到省城学习修车技术,后来留哈创业取得了成功。2013年,程义秋回到家乡,担任了平泉村党支部书记。面对狭窄泥泞的村屯道路、低矮破烂的茅草房,程义秋发誓要彻底改变村里的面貌,在他的带领下,当年的秋收前,全村抢修铺垫了高标准沙石路11公里,总共投资40多万元。随后,程义秋先后向上级有关部门争取项目资金,为村里修了2座桥、52个排水涵……眼瞅着5年时间过去,平泉村道路通畅、房屋宽敞、街道整齐干净,村民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村民们说“没有小程书记,就没有平泉村的今天”。

      巴彦县东洋建筑公司第十公司总经理马学,原本是龙泉镇福乡村农民。当兵复员后,投身于建筑行业。经过十几年打拼,马学的公司已经成为县内建筑行业的领头羊,在公司打工的300多名农民工,绝大多数来自龙泉。马学每年为村里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整修道路,清运冰雪。对镇里的空巢老人、留守儿童,他也经常前去慰问。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到,目前龙泉镇的农民,搬到巴彦县城定居的已达三分之一,少部分人更是举家搬迁到了哈尔滨、大庆、绥化等城市。每年的腊月二十三,大量的外出者纷纷返乡,无论是穿着打扮,还是手里拎的城市年货,都成为镇里的一道风景。过了正月十六以后,成群结伙的“背包客”便陆续离家,流散于天南地北。由于外出务工人员的拉动,镇里人的消费水平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人无论走出多远,总是不该忘本,何况自己的一些亲人,还留守于这片土地。平泉村的马春江,今年42岁,目前一家3口在哈市定居,买了商品房。马春江在工地打过工,跑市场卖过盒饭,后来开起了出租车,变成了省城人。逢年过节回到龙泉,马春江喜欢在村里四处转悠,慰问父老乡亲,每当回城时总是恋恋不舍。

    稿源: 哈尔滨新闻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 王晓东 本报记者 )
    编辑: 曲晨辰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哈尔滨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限放”到“禁燃” 移风易俗守护城市蓝天
  • “这是一场最高层次的展览”
  • 书心画魂 美丽冰城“对画”文博会
  • 去东北亚文博会赏名画 先收好这份 “攻略”
  • 公交63路终点 调整至工大二校区
  • 教育部门公布20个“黑补习学校”名单
  • 未脱贫重病重残人员可单人户纳入低保
  • 中东铁路公园“轨·迹”:为了一段不能忘却的记忆
  •  
  • 习近平会见西班牙国王费利佩六世
  • 习近平指出基层痛点:这种状况必须改变
  • 李克强会见英国前首相卡梅伦
  • 外交部:任何企图破坏中巴友谊的行径都不会得逞
  • 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塞外煤海”鄂尔多斯变身记
  • 10月全国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5585起
  • 再过34天 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现场登记即将开启
  • 科协回应基因编辑婴儿事件:违反伦理 坚决反对

  • 版权所有:哈尔滨新闻网 Copyright 2011-2015 www.my3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国新网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经营许可证编号:黑B2-20060663 黑ICP010010-2

    如有任何问题请联系我们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复制 Email:web@my39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