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冰城新闻
  • 寒潮蓝色预警 今天直跌5℃
  • "四有"好老师讲述温暖故事
  • 把工会建设成职群工作阵地
  • 纪念刘少奇诞辰图片展开展
  • 农大两名非洲留学生结婚了
  • 省医院退休职工免费做导诊
  • 搞错个人信息订票误买机票
  • 健身卡刚办俩月会所就关门
  • 从改革开放初期的签包烧协议也要公证,到上世纪90年代的留学潮公证热;从以前老年人一提到立遗嘱就觉得不吉利,到如今愿意在生前就将自己的身后事处理好——
    公证书里记录的40年生活变化
    哈尔滨新闻网-哈尔滨日报2018-10-19 06:55

      哈尔滨公证处档案室里,存放着满满当当的卷宗。作为中国共产党政权领导下的第一家公证机构,1946年10月3日哈尔滨市地方法院公证厅办结了“解放后的第一份公证书”,此后这里的每份公证书都见证着哈尔滨解放后的社会发展与生活变化。记者翻开厚厚的《哈尔滨公证处处志》,探寻改革开放以来,百姓经济生活及思想观念等方面发生的变化,从一个侧面感受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

      八十年代

      包烧协议也要公证

      现在提起公证,人们就会联想到遗产继承、房屋买卖、出国留学或移民。然而,在三四十年前,公证处为老百姓办理的公证业务大多是涉外婚姻公证、收养公证、涉外死亡公证,甚至是老百姓包烧供暖协议公证。

      上世纪80年代,市民的生活水平普遍不高,老人去世后给子女留下的遗产有限,进行遗嘱公证的更是少之又少。当时,市民涉及国内民事公证的业务大多都是涉外婚姻、子女收养等。

      哈尔滨公证处处志记载,早在1979年,哈尔滨市公证处就已经开始受理收养、继承等国内民事公证。由于当时一些情况特殊,哈尔滨公证处曾为收养公证事项特意向黑龙江省司法厅提出过建议,并得到了国家司法部的回复。

      国家司法部的回复中表示,“关于办理国内收养关系的公证书,鉴于目前国内收养关系的做法,尚无统一规定,哈尔滨公证处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按其所提意见先行办理,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司法部的这个回复,亦是对哈尔滨公证处率先受理收养关系公证做法的肯定和支持。

      在《哈尔滨公证处处志》中,记者看到这样一段记载:“1989年,为哈尔滨市南岗区某小区办理包烧协议公证264件。”小区居民和供暖公司的包烧协议,为什么要到公证处办理公证?而且还办理了264件这么多?

      据哈尔滨公证处关艳红副主任回忆说,曾听老一代的公证员讲,当时哈尔滨市民冬季取暖,大多都是各家独自供暖。南岗区来办理公证的这个小区,是哈市较早由供热单位集中向全小区居民供暖的小区之一。这种集中供暖的方式当时在全市很少见,供暖单位和居民在签订供热协议时都有顾虑。“供暖单位怕供暖后,居民不交热费。居民怕交完热费后,供热单位不按协议供暖。所以双方在签订供热协议后,来公证处进行公证,而且是每家每户的包烧协议逐一同供热单位进行包烧协议公证,以确保双方能够按照协议履行各自的义务。”

      九十年代

      留学潮引发公证热

      上世纪90年代,迎来了国内首次留学潮。“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出国留学似乎成了一种潮流。每天为出国留学来办理公证的人络绎不绝,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005年前后。”关艳红回忆道,“在这段时期,我身边有很多亲戚朋友同学都纷纷到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留学。”

      到国外留学,必须到相关国家使领馆办理签证,办理手续时需提交很多材料,公证书便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内容涉及亲属、出生、婚姻、学历、经历、无犯罪记录等事项。那段时间,早上7点多,申请办理公证的人便开始在公证处门口排队。为了让前来办理公证的市民尽快拿到公证书,公证员们基本上每天都加班,每人每天都要受理近20份出国留学的公证业务。

      经过这么多年的改革开放,现在出国留学再平常不过了,在哈尔滨公证处的公证文化展览馆,我们可看到办公设备与时俱进,工作效率日益提高,公证队伍不断壮大,业务迅猛增长。现在,申请涉外公证除了在现场快速办理,还可以在确保公证质量的前提下,通过网络和微信办证平台先期收集相关材料。对于法律关系简单的公证事项,当事人可以只跑一次就直接领取公证书。

      《哈尔滨公证处处志》中,另一项记载同样吸引了记者的注意:“1998年,……由于公民私有财产的不断增加,从这一年开始,为避免家庭成员因继承遗产发生不必要的纠纷,遗嘱公证也开始增多。”

      中国人向来忌讳谈论死亡话题,说到立遗嘱这件事,一般都是重病之人在弥留之际才会做的事情。但在1998年,改革开放已进行了20年,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身边聚集了大量财富。这些人意识到,在自己身后大量的遗产可能会引发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于是这些人在生前早早地将遗嘱进行公证,以增强遗嘱的法律效力。

      一○年代

      遗嘱公证中的观念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老百姓的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无论是对衣食住行,还是对生老病死,人们的想法都与以往有着巨大不同。

      关艳红说,记得刚参加工作时,上世纪90年代初,办理遗嘱公证的人很少,老人们一提到遗嘱就觉得不吉利,迟迟不愿立遗嘱。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法治观念的增强,按照自己的心愿处分财产成了老年人不再避讳的事情。“现在,我们公证处每天都会受理很多份遗嘱公证。面对遗嘱,老人们大多都很平静。有些老人拿到公证后的遗嘱,甚至会有一种心情突然放松、如释重负的感觉。”

      哈尔滨公证处家事法律服务中心主任丁龙对此深有体会:“现在人们对遗嘱的看法已经完全不同,更多的老人愿意在生前就将自己的身后事处理好,他们不再避讳谈遗嘱。”不仅不少老年人愿意早立遗嘱,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开始为自己立遗嘱,这是改革开放给人们带来的观念变化。

      如今,哈尔滨公证处的公证服务也与时俱进。目前,哈尔滨公证处面对70周岁以上的孤寡老人办理遗嘱公证事项,免收公证费。对80周岁以上的老人办理遗嘱公证事项,所需费用减收80%。还有上门服务、绿色通道等一系列便民惠民服务,让群众办公证更便利。哈尔滨公证处还探索推出一系列个性化、精细化的法律服务,“温情遗嘱”让人们在财富传承之外实现了情感传承,“绿色继承”可“一站式”帮助继承人代办房产证,“绿色调查”由公证人员免费为当事人进行调查、核实、取证,这些都极大地方便了当事人。

      改革开放40年,从公证处这个独特的舞台不难看出,不仅普通百姓的生活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观念也在进行着深刻转变。

    稿源: 哈尔滨新闻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 戴钢 )
    编辑: 曲晨辰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哈尔滨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限放”到“禁燃” 移风易俗守护城市蓝天
  • “这是一场最高层次的展览”
  • 书心画魂 美丽冰城“对画”文博会
  • 去东北亚文博会赏名画 先收好这份 “攻略”
  • 公交63路终点 调整至工大二校区
  • 教育部门公布20个“黑补习学校”名单
  • 未脱贫重病重残人员可单人户纳入低保
  • 中东铁路公园“轨·迹”:为了一段不能忘却的记忆
  •  
  • 习近平会见西班牙国王费利佩六世
  • 习近平指出基层痛点:这种状况必须改变
  • 李克强会见英国前首相卡梅伦
  • 外交部:任何企图破坏中巴友谊的行径都不会得逞
  • 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塞外煤海”鄂尔多斯变身记
  • 10月全国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5585起
  • 再过34天 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现场登记即将开启
  • 科协回应基因编辑婴儿事件:违反伦理 坚决反对

  • 版权所有:哈尔滨新闻网 Copyright 2011-2015 www.my3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国新网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经营许可证编号:黑B2-20060663 黑ICP010010-2

    如有任何问题请联系我们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复制 Email:web@my39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