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2018年哈尔滨大工匠评选,朱心升这个名字恐怕不会被圈外人了解。在新一批22位大工匠中,他是唯一没有职工资格的。他从事的工作“很简单”,将书法大家的作品雕刻在石碑上。
朱心升参与了黑龙江省内各大碑林的书法石碑雕刻。密山北大荒书法长廊内,8.56米长花岗岩毛笔雕塑被评为“天下第一笔”;尚志碑林里,一块长2.59米、宽2.55米、高3.15米的“九龙印”被评为世界最大篆刻印章。他是圈内公认的国内雕刻书法石碑最多的人,号称“国内书法石刻第一人”。
如果说这份工作有什么与众不同,那就是必须抛弃自己的性格、情绪、喜好,甚至姓名,只追求“高度复刻”。32年,朱心升把自己变成一把雕刻利器。
“作为匠人,雕刻别人的东西就要忘了自己。”
在尚志见到朱心升时,他正对着一张书法作品在石碑上雕刻文字边缘。“冬天太冷,不能在室外工作,找点石料研究一下这个字怎么雕。”朴实、内向、不善言谈,朱心升给人的第一感觉很符合人们对工匠的传统印象。
走进尚志碑林,冷风吹得人脸生疼,此时,朱心升看起来轻松自在。“这个字笔画雕刻的深浅能区分出走笔顺序,这样才能还原书法家的作品。”将手指放入石碑上的字体笔画凹槽,朱心升不自觉地开始临摹起来。
尚志碑林中的万寿山共镌刻16000余幅寿字作品,大部分是朱心升雕刻,再加上大庆、同江、密山、通河等省内各大碑林中的书法石碑,出自朱心升之手的有近万方。“一部道德经在尚志碑林里雕刻了两部,还有千字文、百家姓,没数过,也数不过来。”
“你究竟有多少作品?”对这个问题,朱心升摇摇头,很认真地纠正,“那都是书法名家的作品,我只是将这些作品在石碑上复原”。
多年来,朱心升雕刻的文字涵盖了中文、日文、韩文、英文、德文、意大利文、法文、东巴文等。“风格?就是没有风格。作为匠人,雕刻别人的东西就要忘了自己。”
朱心升追求的是还原书法大师的艺术,唯一可以变通的是展现文字的方式。比如,他会根据字体特点,采用阴刻、阳刻或阴阳结合的方法进行碑刻。
“可以说,他现在雕刻的是千百年后的文物。”
“雕刻得走心,不能带一丝匠人自己的性格和情绪。”朱心升说,这是一个书法雕刻匠人最基本的素质,必须要完全隐去个性,最大程度保留书法家的作品精华。
朱心升的石刻手艺传承于他的父亲。老家山东临沂曾经办过一个石刻厂,他的父亲是厂里师傅。“其实也谈不上继承,我和父亲的雕刻路子不一样。”在他看来,琢磨书法家写作时的情绪,让人能了解书法作品的神韵,是手工雕刻的魅力,是机器无法呈现的。
而在中国书法文化博物馆馆长何树岭的认知里,朱心升干的可是一件“传世”的事。“中国历史上很多事件都是因为记录在石碑上,才历经千年流传下来。可以说,朱心升现在雕刻的是千百年后的文物。”
传世的坚持:不是谁的字都能进到这碑林里
上世纪90年代末,何树岭筹建尚志碑林时,朱心升恰好从山东到东北,完成了林口县刁翎镇的八女投江纪念碑、密山北大荒书法长廊的数百方书法雕刻,在行内小有名气。
最开始,朱心升和何树岭雕刻的是文物影印件。用朱心升的话说,“那是缺少灵魂的复制,总觉得少点意思。”
本身就是书法家的何树岭开始通过自己的圈子,向书法大家们约字,按石碑尺寸设计字体位置,再由朱心升进行雕刻。
听起来简单,但既要保证书法作品的文字形态不变、不失神韵,还要适合石碑尺寸,并不容易。“我用3年多时间,给一个著名高校校长写50多封信,才约来他写的校训。前几年,这位校长到尚志碑林,看到石碑后说‘早知道这样,收到第一封信就该好好写一份给你们。’”回想最初的艰难,何树岭只能苦笑。
如今,很多人主动找到朱心升和何树岭,想将自己的字雕刻在石碑上放入尚志碑林。“大概10年前吧,有个老板提出花10万元把他的字放在碑林,被我们拒绝了。”何树岭说,这是他们对传世之作的坚持。
朱心升看名家书法作品,有自己的“欣赏和品位”。他说,“虽然我写不好,但是书画作品好不好,一打眼就知道个差不多。”朱心升喜欢在碑林工作,“看到漂亮的字就高兴”。
每天敲打石碑超过3万下,谁还愿意吃这个苦?
“评上了大工匠,你觉得算是名人吗?”朱心升不觉得,“匠人,其实跟名利没多大关系。这个工作很辛苦,又很枯燥、寂寞,收入也不高。现在的孩子,不愿意吃这个苦头。”朱心升不无遗憾地告诉记者,他带过8个徒弟,如今大部分徒弟都转了行。他的两个孩子,一个做了医生,一个进了建筑设计行。
为了让石碑可以传世,尚志碑林采用了密度高于花岗岩的辉长岩。这种石头历经千年风吹雨打,风化厚度也不会超过一张宣纸,但这种石料给雕刻带来更大难度。春夏秋3个可以露天雕刻的季节,每天要雕刻10个小时左右、敲打石碑超过3万下,对体力消耗巨大。朱心升平均每3个月换一套雕刻工具,“基本上除了锤子不换,其他都换。”
“我今年52岁了,最多能干到60岁,年纪大了眼神和体力就跟不上了。希望能有人把我的手艺传承下去”。除了寻到一位传承人,朱心升还有一个“念想”。“这么多年,雕刻的都是别人的书法作品,我不能署名,但是尚志碑林以后会有一块石碑记录参与建设者,其中会有我的名字。”他希望的是,对自己的劳动有个纪念。
“一拿起刻刀,我就忘了所有烦恼。”
朱心升雕刻的《虾趣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