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导演李勇
制片人张平
“东北手工做的土豆粉,比肉筋还要软弹顺滑。”随着腾讯视频全球播出的《风味人间》第2季最后一集“根茎春秋志”的播出,黑龙江宝清双泉村的手工粉条一下子就火了。有网友表示:“开头一看那东北粉条,不由自主地就开始搜‘双泉粉条’了。”
节目中,双泉村的大忙人张立善纯手工拍出的粉条软弹顺滑,质地柔顺。“粉条作为肉食的绝配,是炖菜里的熟客。肉中的蛋白质和氨基酸融入汤汁,粉条来者不拒,吸收肉的鲜嫩、浓汁的热度,入口爽滑无阻,收获脂肪与碳水相拥的欢畅。”娓娓道来的旁白,配上热气腾腾的鲤鱼炖粉条的画面,谁能忍住不口舌生津?
真不能怪网友们太贪吃,只能说《风味人间》的寻味之旅太美味。
透过美食文化领略风土人情
这一季的《风味人间》以全球视野展现包罗万象的美食文化,让观众领略到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风味人间》第2季总导演李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一方水土一方人,每一种食物背后都有很多可以发掘的东西,食物的产生跟地理环境、自然资源、文化心理、饮食习俗等都有不可分割的关系。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世界正在日益趋同,不同地区、不同族群的人可能被某些标准快速统一。但即便这样,依然有些食物根植在原产地,离不开当地的土壤。”
“根茎春秋志”分集导演杨琛说,在《风味人间》第2季收官这集开篇亮相的这家作坊是宝清最大的一家。从生产队的时候就开始做粉条,到现在一直保留着手工拍粉的传统。“能找到这家作坊大家都很高兴,从土豆开始一直到做成我们常见的干制粉条,大概需要22道工序,现在给大家展现在片子里的只有六七道工序。”
杨琛说,除了做粉条外,主人公张立善这个人也特别有意思,“他们家有两个房间,一个房间满满堆着的都是他干活用的东西,有修表、修自行车的工具,还有各种用来喊话的大喇叭,设备特别齐全。”
从世界角度看食物的异曲同工
“从泥土里蓄积能量,在幽暗中沉默滋长,一朝破土,却改写人类饮食历史……”这是“根茎春秋志”这一集的开篇语,让人不由得心生这样的感慨——“那些能够感受大地之美的人,才能从中获得生命的力量。”
《风味人间》第2季制片人张平说,这一季片中呈现的美食都要具备在地性,也就是“有根的食物”在一定区域内,经过时间的考验和生活的验证。透过这些食物能看到当地人的生活状态,感受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食物的智慧。“要通过食物看到背后的生活,以及这种生活方式根植在血脉里的影响,这是纪录片该有的特质。”
李勇说,这一季节目他们找到了一个新的角度,“从全世界的视角,看食物的南辕北辙、异曲同工。不同的地区会出现非常相似的食物制作方法,对同样的食物会有不同的认知和呈现形态,这是特别有意思的地方。”
就像“根茎春秋志”这一集中所展示的,中国人把土豆转化成粉丝广受欢迎;而万里之外的南美,土豆源产地的人们把它制成了初纽,也就是浓缩的冻干土豆。仿花提亚式烤土豆、油炸初纽片配烤土豆……在秘鲁,土豆是一日三餐必不可少的食物。
美食相隔万里但仍心有灵犀
张平说:“我们在创作之初就确立了立足中国,在全世界范围寻找特色鲜明的美食,找出千丝万缕联系的宗旨。节目最主要的受众是中国观众,站在观众的角度考虑,从熟悉的事物出发,探寻世界的多样性,这也符合我们认识外部世界的一般规律。从食物出发观察世界,本身就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而在国外故事的人物形象、性格刻画、人物与食物的故事等方面,这一季的《风味人间》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李勇说:“国外的故事不管是语言、容貌、习俗,还是在美食的烹饪方法、呈现形态等方面,都跟中国有很大区别。但不管是中国还是国外,面对食物,大家都是有喜怒哀乐、活生生的人。人性的东西、性情的元素,民以食为天,这些都是不分东西内外,是一致和共通的。”
相较于第1季节目,张平说,这一季让她意外的是“相隔万里的心有灵犀”。“两个地方的人相隔很远,生活方式和传统习俗那么不一样,但在美食这件事上,有时候却都用了同一种方法去处理,看来人们对美味有基础共识。在这种共识的基础上,我们再来看差异,差异其实是后天造成的。让饮食文化产生差异的原因很多,不仅涉及自然环境、物产,也包括历史、宗教、社会传统等很多因素。这种差异背后的原因很耐人寻味,可能有物产丰富程度、生活态度的原因,也有文化传统不同带来的审美差异。”
李勇说,《风味人间》系列不仅是美食纪录片,它更是自然地理人文纪录片。“我们希望能记录当下的社会、人性中的七情六欲,以及正在飞速消逝的传统生存方式。”
“享受烟火一餐是平凡的幸福,也最能具象我们每一个人对生活的热爱。”《风味人间》用食物拼凑起了许多人潜藏在内心和时间里的记忆版图。也许,看《风味人间》就是在咀嚼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