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了哈双高速,沿着一条宽敞的大路前行60里,转过茂盛的玉米地,整洁怡人的小村庄出现在眼前。双城区希勤乡希勤村作为“中国农业合作化第一村”,近年来把“美丽乡村”作为自己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希勤村与很多乡村一道在发展循环经济的同时,把田园风光装扮得愈发迷人。
守护秀美村韵
城乡发展一体化
天刚蒙蒙亮,家住希勤村村口的王中海就推着四轮车出发了。车上装的是自家奶牛积攒了一夜的牛粪,一会儿将运到牲畜粪便集中处理池。
近年来,双城区对全区乡村中长期发展进行科学规划。希勤村和双城区的其他乡村一道,把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导向,努力提升农民素质,以环境整治和乡风文明为重点,集中治理柴草乱放、粪土乱堆、垃圾乱倒、污水乱泼、畜禽乱跑等现象,美化提升农村田园景观,全面推进改路、改水、改厕、改灶、改墙、改圈等“六改”工程。“过去大包小包,出门乱丢乱抛;现在大包小包,垃圾分类打包。”希勤村党支部书记罗正龙告诉记者。如今,村里的生活垃圾日日清,都是分类打包后集中运往乡里的垃圾转运站。
环境改善了,农村硬件建设也在不断加强。泥草(危)房改造率达100%;开展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建设;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尤其是2011年,2300平方米合作化广场的建成为村民提供了一个文化家园。每天都有众多村民到广场活动,或载歌载舞,或休闲聊天。
涵养淳朴民风
发挥民间组织作用
农村美不美,一看环境,二看民风。培育良好民风,道德风尚是核心,文明习惯是基础,文化活动是载体。希勤村每年开展的“十在农家”“小手拉大手”“星级文明户评选”“寻找最美家庭”等都让村民期待不已,有的奖项甚至会给予村民贷款和帮扶政策上的倾斜。
从今年6月开始,希勤村的村民就开始在合作化广场上忙起来,因为广场的文化墙上要画上既符合美丽乡村发展主题又让村民喜欢的图画。村干部一家家征集素材。两个月后,村文化墙主题终于“出炉”:优秀家风、家训作品,道德模范事迹、身边好人故事;历史文化名人典故部分的数百幅美图,让村民们看着美在眼中、甜在心里。
仅有初中文化的何中国,从朴实勤劳的农村青年成长为创业带头人。2016年开春,他投资把自己的玉米种植区改种蔬菜,获得了大丰收,纯利润比传统玉米种植高三成以上。何中国成了种植能手,村民纷纷上门讨教种植经验。在何中国的带动下,他“地邻”的30多亩地全部改造成蔬菜种植区。
“充分发挥农村民间组织的自治作用,是我们希勤村能够保持淳朴文明村风的秘诀。”罗正龙告诉记者,近年来村两委始终广泛发动农民成立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红白理事会,依靠“一约四会”研究制定乡规民约,调解民间事务,摒弃封建迷信、铺张浪费、黄赌毒等陋习,弘扬尊老爱幼、尊师重教、和家睦邻、勤劳致富、诚实守信等传统美德,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
做强富民产业
千人在合作社中获益
建设美丽乡村,生产是基础,生态是保障。只有生产、生态共同发展,才能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
希勤村2010年起陆续成立了9个农机、玉米种植、水稻种植等各类专业合作社,近千人在合作社中获益。全村有养殖专业户450户,奶牛1900头,肉牛2100头,生猪6000头,绵羊5000只。全村生产总值1.2亿元,人均收入早已过万元大关。
合作化再一次带给希勤村民实实在在的收入,带给罗正龙的却是更多的责任与思考。最近,他没事就钻进村里的瓜田,想把西瓜种植合作社当作“试验田”。“我想成立联合社,把几个合作社拧成一股绳。联合社规模更大,土地就更加集中。我们可以在联合社里进行土地社内二次承包,这样种植就更加规模化,成本更低、收益更高。”罗正龙把自己的想法讲给合作社的几个理事,他还打算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延长产业链,打造属于希勤村自己的西瓜产品和品牌。
“希勤村过去是合作化的一面旗,新时代里,也要争当新型合作化第一村。”罗正龙说,担子虽重,但他对未来发展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