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收时节,冰城田间稻浪滚滚,一片金黄。(本报资料片)
74年前,中国北方这座城市获得了新生,很快,她从战场变成了大后方。随后,一场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从这里开始,中国农民“站起来”,拥有了自己的土地,告别了饥饿和压迫……这里是哈尔滨,74个年轮镌刻的黑土地上,如今春风拂过沃野。
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农村税费改革,从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到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从新农村建设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冰城与时代大潮同频共振,生机勃勃。
74年来,黑土地上产出的每粒粮食,都有一种力量,诠释着哈尔滨的发展,去筑就“中国大粮仓”!
稳当“压舱石” 粮食生产连续迈上新台阶
温暖的春风让4月底的冰城黑土露出底色。春耕农资已基本备齐,田间,告别人力农耕,大机械在轰鸣声中“撒欢儿跑”,一幅别开生面的“春耕画卷”徐徐展开。
粮仓满、天下安。74年来,哈尔滨人的生活经历了从吃不饱到吃得好再到吃绿色、有机,吃健康的可喜变迁。保障粮食安全、当好“压舱石”,正是哈尔滨解放74年来辉煌成就的缩影。
哈尔滨农业从过去高寒地区靠天而作、品种单一、供给紧缺的传统农业,正加快发展为规模化、水利化、机械化、标准化的现代产业。2019年,哈市耕地面积与30年前相比,净增千万亩以上,其中,高标准农田达770万亩,机械化率达96%以上,21座大中型水库发挥着高效灌溉、供水保障、维护生态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冰城粮食生产能力更是实现跨越式发展。2019年,冰城粮食生产再夺大丰收、喜获“十六连丰”。在有效克服严重低温洪涝等灾害影响、主动调减玉米种植面积150万亩的情况下,全市粮食总产量仍达285亿斤,为端牢“中国饭碗”作出了重要贡献。
74年奋斗,中国粮仓、中国饭碗里装上了更多的“冰城粮”。
质效双提升 绿色模式植入冰城农业血脉
平整耕地、播撒肥料、播种小麦……双城区希勤乡,一辆辆播种机在田间往来穿梭。“4月种植,预计7月成熟,9月将打包上市销售。小麦收割后,还可以二茬种植白菜、萝卜,提高土地利用率。”村民介绍,近年来乡村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在“绿色、有机”上下足功夫,依靠科技进步着力改善农产品品种和质量,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和转化能力,提升农副产品附加值和经济效益。
绿色生态是农业最亮的底色。多年来,哈尔滨始终珍视这片黑土地,发展绿色生产,保护绿色资源,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2019年,冰城绿色、有机食品认证面积发展到1043万亩,约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1/3;全市50亩以上设施蔬菜标准园区发展到63个;全市“三品”认证数量达到1791个,获得名牌产品企业154家。五常大米品牌价值始终位居全国大米类地标产品首位。
“新农人”唱主角 农业经营由分散到融合
“现代农业的一个主要标志是广泛采用先进的经营方式、管理技术和管理手段,形成比较完善的产业链条。”4月25日,延寿信合稻米种植合作社理事姚宏亮掏出手机,又给合作社的骨干社员上起课来。
74年来,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不断涌现,懂经营、会管理、有文化的新型职业农民活跃在冰城田间地头。
2019年,哈市共有378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05家龙头企业带动土地规模经营1900万亩以上。规模化为产业化提供了根本支撑,全市发展规模以上农副食品加工企业373家,年产值增长10%以上。
产业链升级 做大做强“粮头食尾”“农头工尾”
在方正县,信达家禽养殖公司肉鸡存栏量达5万余只。让人感到惊奇的是鸡粪的处理,通过引进智能高温好氧发酵设备,这里的鸡粪被加工成有机肥,再将有机肥播撒在生产鸡饲料的农田里,形成绿色有机循环喂养链,使养鸡场成为有机肥料加工厂,从源头上消除鸡粪对环境的污染。
做大做强“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推动由初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冰城农业持续提档升级,更打造出五常、方正、通河、延寿等各具特色的“哈尔滨大米”品牌,通河大榛子,依兰北药,尚志食用菌、浆果等具有地方品牌特色的农业开发项目,在哈尔滨现代农业发展中成为示范,为农业的持续发展增加动力。
转眼74年,哈尔滨——中国北方的这座城市,让“中国大粮仓”更殷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