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冰城新闻
  • 兴业有道 必将春色满园
  • 快递公司投递乱象可投诉
  • 松花江畔成了私家"游泳池"
  • 哈市社保局政策权威解答
  • 市二院15日举办义诊活动
  • 行业协会发杜绝浪费倡议书
  • 2万斤玉米试验新品,“吃播带货”打开销路,以小门脸支撑起大产业———
    他把“乡依”玉米面条带成“网红”
    哈尔滨新闻网-哈尔滨日报2020-08-14 07:26

    “乡依”玉米面条品牌越叫越响。

      “每天生产4吨,这还不够卖呢!”站在方正乡依食品加工厂的院门前,看着快递箱整齐码起两米多高,等待发往全国各地,市烟草公司驻方正县宝兴乡永兴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韩敬波眼里闪着光。

      驻村扶贫整3年,韩敬波的心里一直装着这个厂。他像一位父亲,不但赋予了乡依食品厂生命,更把它从呱呱坠地的婴儿,一天天拉扯大,让它身强体健闯市场。

      别看门脸不大,但是能量不小。如今,“乡依”玉米面条已经成了名副其实的“网红”,品牌越叫越响。小门脸身后,连着脱贫攻坚大产业,承载着乡村振兴大梦想。

      玉米面条要“上天”,新设备盼落地

      他为厂欢喜为厂忧

      “1111天!今天要不是曲书记提醒,我都不知道自己驻村扶贫已经这么久了。这日子值得纪念,心情喜忧参半,喜的是我们村的玉米面条要‘上天’;忧的是市场不等人,我们盼着新设备早点进村落地……”8月6日,艳阳高照,韩敬波记录下了这样的心情。

      走进方正县宝兴乡永兴村,方正乡依食品加工厂内外一片忙碌。车间里,工人们紧张有序地加工生产,贫困户冯福敏专注地操控着切割设备。“每天加班加点地生产,还是供不应求。”她的话语里透着兴奋。

      车间外,刚从河南郑州赶回方正的韩敬波,手里捏着厚厚一沓企业资料、设备参数,急切地想找县里相关部门商量引进新设备。

      韩敬波说:“因为订单种植的玉米品种优良、口感好,加工过程保持了原汁原味,所以乡依食品加工厂的玉米面条在几个直播带货平台成了‘网红’,订货数量激增。每天生产4吨都不够卖。食品厂还和一家航空公司达成了合作协议,乡依玉米面条要‘上天’成为航空配餐,需求量更大了。”

      产品卖得好,说明这个扶贫产业找对了路子。目前,驻村扶贫工作队正在计划用扶贫资金,在村里建一个大型玉米原料加工基地,给食品厂进行扩大再生产,吸纳更多村民在家门口务工。

      “最近几个月我考察了十多家设备加工企业,最后选择了河南郑州的这家企业,为我们量身定做一套国内最先进的玉米加工设备,不但能提高效率,还能助乡依玉米面条的质量再上一个台阶。”韩敬波说,最近,他一直在为这件事奔波,就盼着新设备早点进村落地。

      搭进去2万斤玉米,经过127次试验

      玉米面条成了,他哭了

      “‘馒头刘’和媳妇又吵架了,我看了鼻子也泛酸。又搭进去一车玉米,谁不心疼?但为了加工出优质玉米面条、把这个村企做起来,这条路再难也要走下去……”这是2017年冬天,韩敬波的心情写照。

      聊起“乡依”玉米面条,还有一段故事。2017年,韩敬波带着一腔热血开始驻村扶贫。脱贫致富靠产业,乡村振兴要“能人”,韩敬波找到了离村在县城开面食店的“能人”刘红光。

      刘红光外号“馒头刘”,有一手制作面食的好本领,韩敬波和村干部一起劝他:“你有这么好的手艺,在哪干都能干出个样儿来,回咱村干吧。”在韩敬波的一再相邀鼓励下,“馒头刘”答应回村创业,建起了玉米面条加工厂。

      为做出不添加任何色素、食用胶和添加剂的玉米面条,韩敬波和“馒头刘”一头扎进车间,反复加工试验、改良设备。

      “加工失败的玉米面条板结后,像砖头一样硬,用锤子一砸一个白点,连牲口都不能吃,只能扔掉,看着心疼……”韩敬波说,先后用了1年多时间,耗费了2万多斤玉米原料,经过127次试验和不断尝试,乡依食品厂的玉米面条终于成功。

      男儿有泪不轻弹,“玉米面条成了!”当“馒头刘”冲进工作队办公室喊出这一句时,韩敬波背过身子,泪水瞬间涌出眼眶……

      意外走进直播间,三天卖出4000斤

      他成了哈尔滨首批“带货吃播”

      “现在回想去年绿博会,还跟做梦一样,面对手机端起饭碗,一边吃一边向见不着面的观众介绍我们的玉米面条,现在才知道,这叫直播带货……”那是韩敬波记忆犹新的日子。

      玉米面条做成功了,可销路在哪儿?没人认、没人买,“馒头刘”又和媳妇吵架了,韩敬波的眉头拧成了疙瘩。

      没想到,一场意外直播却给“乡依”打开了销路。2019年10月10日,第七届黑龙江绿色食品产业博览会开幕。当时,省委组织部组织驻村“第一书记”带着扶贫产品参展,韩敬波带着“乡依”玉米面条来到绿博会。他偶然发现,展会有直播间可以介绍产品,便带着玉米面条找上门去,开始了他的直播首秀。没想到直播效果非常好,20多分钟销售了130多单,带来的展品卖空了。接下来两天的两场直播,效果更好,不少人干脆找到展会来,“馒头刘”媳妇和侄女连夜赶回延寿用双肩包背货……最后一天,他们的展位展品卖空了,因为1000多斤库存全部卖光,连样品都没剩下。

      3天直播签下600多单共4000多斤,销售额达2万余元,并与多家客商签订意向订单近20万元。

      “我成了哈尔滨第一批‘吃播’,也是第一批直播带货的扶贫书记。”韩敬波说,这次直播让他开了眼界,也更坚定了他做好玉米面条这个产业项目的信心。回村后,他和村“两委”一起研究如何将扶贫项目做大做强,着力打造“一村一品”致富产业,带动村民增加收入。大家集思广益,制定了“乡依”玉米面条升级改造方案,将“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许可证”申请升级为“食品生产许可证”,购置了200千瓦变压器,招聘永兴村闲置劳动力28人进厂打工就业,贫困户4人月收入达到3000多元。

      车间田间连成链条,吸引学子进村

      小门脸承载振兴大产业

      “今天,我们走进了高校,有3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愿意来乡村就业,到我们乡依食品厂工作。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乡依食品厂和这些大学生一样年轻,未来它会在乡村振兴的路上继续发光发热……”这是韩敬波记录的美丽心情。

      今年,永兴村准备趁热打铁,进一步扩大乡依食品厂生产规模,计划建一个600平方米的玉米加工车间、一个2200平方米的食品加工车间。目前,已经做好了厂区选址、规划设计等项工作,即将开工建设,建成后可以带动150人就业,村集体年增加收入13万元。

      “‘粮头食尾、农头工尾’,是趋势,是方向。所以我们在村里开辟了1600亩的胶质玉米种植基地,原来种粉质玉米的乡亲改了种植品种,食品厂不出村,在家门口就有了充足原料;乡亲们的玉米也不愁卖,年年都能拿到食品厂的订单……”站在一眼望不到尽头的玉米田边,回顾3年的驻村扶贫岁月,有苦有累,但韩敬波说,全体队员收获更多的是喜悦和感动。身上的土、脚下的泥、心里的厂,都是驻村工作队在扶贫道路上奋斗的身影。

      “产业融合,让小门脸的乡依食品厂做成了大产业。”韩敬波说,作为驻村扶贫“第一书记”,他最大的幸福就是通过他们的不断努力,村民愁眉渐展,村里旧貌换新颜。

      稿源: 哈尔滨新闻网-哈尔滨日报 )
      作者: 杨洪亮 记者 杨亚宁 记者 郝欣 李毅 )
      编辑: 曲晨辰 )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哈尔滨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13日至15日哈市有中到大雨
  • 北斗下的智慧城市和智慧生活
  • 道里这些老旧小区下个月将进行改造
  • “马迭尔阳台音乐”提档升级华丽回归
  • “十百千万”志愿服务贡献“道里力量”
  • 哈市获批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
  • 社区团购 从“千团大战”到“双雄之争”
  • 应届毕业生网上咋求职?大学生创业补贴咋申请?
  •  
  • 浪费可耻节约为荣,
    习近平关切“小米粒”里的“大民生”
  • 看习近平如何狠刹“舌尖上的浪费”
  • 总书记这番话,让他用两年还清了80万贷款
  • 创业板改革再出发 “双区”建设添新动能
  • 疫情下的非洲丨“中国蓝盔”疫情下的坚守
  • “新冷战”不符合任何人的利益(国际论坛)
  • 深刻把握学习“四史”的价值蕴含和实践要求
  • 7月货运指数平稳增长 客运指数恢复程度超六成
  •  

    版权所有:哈尔滨新闻网 Copyright 2011-2015 www.my3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国新网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经营许可证编号:黑B2-20060663 黑ICP010010-2

    如有任何问题请联系我们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复制 Email:web@my39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