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党史馆展出的“红色之路”示意图。
《哈尔滨日报》记者在哈尔滨党史馆采访。
5月的哈尔滨,中东铁路公园沐浴着春光,生机盎然。1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东北四市党报联动采访行动”记者团第一站就来到了这里。
百年前,马克思主义经中东铁路来到中国,如同春光驱散严寒。在这里,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舍生忘死一步步走出“红色之路”,留下一个个“红色传奇”。站在时间的这端,位于中东铁路公园、如今已成“网红桥”的滨洲铁路桥沧桑尽洗,阳光下一派灿烂明媚。休闲的市民、观景的游客尽享岁月静好。这盛世,正如革命先驱所愿。
革命火种沿中东铁路来到哈尔滨
百年铁路桥上原装的“网眼人行道”和新铺的玻璃栈道,异常融合协调,静述着中东铁路的前世今生。记者在中东铁路公园简介上看到:1903年建成通车的中东铁路,是横贯欧亚大陆的西伯利亚大铁路穿越中国东北的路段。西伯利亚大铁路是世界上最大最长的大陆桥,西起车里雅宾斯克,途经哈尔滨,东至太平洋西海岸的符拉迪沃斯托克。
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公司韩玉皓介绍,老哈尔滨人都知道,中东铁路是沙皇俄国为了掠夺中国东北、控制远东地区而修建的。作为这条铁路线上最重要的交通中转站,它的建成使哈尔滨一跃成为中国经由满洲里或绥芬河出境前往欧洲的交通枢纽;大批欧洲移民,尤其是建筑工程师的到来,让哈尔滨在短时间内成为远东地区最著名的大城市之一,被誉为“东方莫斯科”。然而,沙皇万万没想到,中东铁路却成为一条“红色之路”,将马列主义和十月革命的火种“运”到哈尔滨。
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十分关心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频繁同中国革命力量接触,宣传马列主义,帮助中国建立共产党组织。维经斯基、崔可夫、马林等人都来过哈尔滨,加拉罕还在哈尔滨生活过,对李大钊、陈独秀影响很大的鲍罗廷也来过哈尔滨。
哈尔滨是“红色之路”上的枢纽
站在“网红桥”滨洲铁路桥上,秀美松江尽揽,江鸥翱翔,两岸绿荫,远处高楼林立。正在直播的主播、拍短视频的拍客、拍照的游客在记者身边穿梭而过。随同记者采访的中共哈尔滨市委史志研究室党史编研处副处长边清山十分感慨:“这是一处多么有历史意义的人文景点。当年,以哈尔滨为中心、贯穿西伯利亚和欧亚大陆桥的这条铁路线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特殊、便捷通道,被称之为中国革命的‘红色之路’。因此,哈尔滨的红色基因由来已久,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最早传播的地方。”
“红色之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发展历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正是通过这条路,马克思主义得以在辽阔的中国大地上传播,并最终确立了不可动摇的地位。它的具体线路在南端有两条,即从上海乘船到大连,再由大连乘火车到哈尔滨;从北京、天津,经沈阳、长春到达哈尔滨。北端也有两条,即从哈尔滨向西北经满洲里,赴赤塔搭上西伯利亚铁路列车,直通莫斯科;从哈尔滨向东南,自绥芬河出境,到达符拉迪沃斯托克。位于这条丁字路口焦点上的哈尔滨借助交通上的独特优势成为“红色之路”上的枢纽和中转站。
革命先驱经哈赴苏寻求救国真理
记者走过中东铁路公园里一道道铁轨,这里曾是革命先驱走过的地方。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党史党建部副教授张磊介绍,共产国际为了培养中国革命者,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莫斯科创办了东方大学、中山大学和列宁学院,很多中共党员和进步青年都是通过中东铁路在哈尔滨中转赴苏学习的。李大钊、陈独秀等中共领导人都曾通过中东铁路赴苏参加苏共或共产国际会议。
1924年6月11日,中共代表团赴苏联参加共产国际五大会议,为了安全起见,担任团长的李大钊决定,代表分别出发,在哈尔滨集合。李大钊先到哈尔滨等候代表们陆续到达,并按堂兄李祥年安排,在乐亭老乡王芳田开设的位于现道外区太古街的宏昌茂杂货店居住。李大钊白天外出办事会晤友人,晚上便向王芳田宣传革命思想。
其间,李大钊特意和李祥年一起探望了邓洁民创办的东华学校。3天后,代表们均到达哈尔滨,李大钊一行乘火车经满洲里过境赴苏,参加了当年6月17日至7月8日在莫斯科召开的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会后,李大钊被任命为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
还有很多革命先驱通过哈尔滨中转往来于“红色之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夕,张太雷代表中共筹备组织多次来往于中东铁路。十月革命胜利后,中国进步人士通过中东铁路赴苏俄或经苏俄去欧洲考察、学习的更是数不胜数,途经哈尔滨时都有停留。胡适、宋庆龄曾下榻马迭尔饭店,朱自清住在道里北京旅馆……
5月的冰城溢满春的气息,处处充满生机,一如当年瞿秋白的感受———
“在哈尔滨闻到了共产党的空气”
哈尔滨党史馆再现瞿秋白住过的福顺客栈。
为了详解“红色之路”,11日,四市党报联动采访记者团来到位于哈尔滨市道里区西十五道街的哈尔滨党史纪念馆。这座米灰色建筑是哈尔滨的革命遗址。正值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这里参观者络绎不绝。
党史馆“红色之路”展区挂有“红色之路”的地图,并有往来于红色之路上革命先驱的照片。瞿秋白、张太雷、俞秀松、张国焘、王尽美、邓恩铭、高君宇、林育南、李大钊、陈独秀、彭述之等受十月革命影响的先进分子,都通过中东铁路,经由哈尔滨到莫斯科“取经”。
哈尔滨党史纪念馆专门复原了当年瞿秋白在哈住过的福顺客栈,供参观者了解这段历史。1920年10月,瞿秋白与两名同学以北京《晨报》和上海《时事新报》特派记者身份赴苏俄考察采访。10月20日他们到达哈尔滨后,由于满洲里至赤塔一段铁路因战乱遭到破坏,便在哈尔滨地段街的福顺客栈停留了50余天。
瞿秋白在哈尔滨开始创作报告文学《饿乡纪程》一书,再现了在哈的所见所闻及赴莫斯科的心路历程。当然,瞿秋白印象最深的,还是他接触到的革命先进分子。他结识了中东铁路上的一些朋友,采访了俄国职工联合会会长,向《晨报》和《时事新报》投稿十几篇。瞿秋白还在参加俄侨纪念十月革命3周年大会时,在哈尔滨第一次听到《国际歌》。在《饿乡纪程》中,他这样描写自己的感受:“在哈尔滨闻到了共产党的空气……”
1920年12月10日,瞿秋白启程奔赴莫斯科,他激动地在报告文学中写到:“启程了,启程了!向着红光里去!向着苏维埃国,是二十世纪世界的一个社会主义共和国……”1923年6月15日,瞿秋白首次翻译发表《国际歌》中文歌词,沿用至今的“英特纳雄耐尔(International)”就源自他的音译。
护送中共六大代表的“秘密接待站”
瞿秋白、周恩来、李立三等40多位代表经哈尔滨赴莫斯科参会
接待中共六大代表的哈尔滨秘密接待站。
在哈尔滨市柳树街哈尔滨博物馆群的哈尔滨城市历史展馆里,东北四市党报联动采访团进一步探寻“红色之路”上的“红色传奇”。其中,护送中共六大代表赴莫斯科开会的“秘密接待站”格外引人关注。
据展馆工作人员讲解: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南郊五一村的一所别墅召开。这是唯一一次在国外举行的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由于当时国内白色恐怖严重,中共中央也希望得到共产国际的及时指导,遂决定在莫斯科召开中共六大。为保证与会代表安全,中共中央委托哈尔滨县委设立秘密接待站,接待和护送党的六大代表。代表们分3批陆续抵哈,在哈尔滨停留一两天后,包括瞿秋白、周恩来、李立三、邓颖超、罗章龙、夏曦、张国焘等领导人在内的40多位代表安全地由哈尔滨接待站接送过境。
中共哈尔滨市委史志研究室党史编研处副处长边清山细述了这段历史:在中央大街马迭尔旅馆附近,有一家旧衣商店,其老板共产党员李纪渊时任共青团哈尔滨县委书记,时年22岁。店员小白是朝鲜族人,共青团哈尔滨县委工作人员、地下交通员。由他们负责组织和运送党的六大代表。1928年4月初,中共六大代表陆续到达哈尔滨,按照预定地点和接头暗号,到这家旧衣商店。由小白引领到附近的外国四道街平房,即“秘密接待站”隐蔽起来。
为确保接待工作不出纰漏,党中央特意把瞿秋白爱人杨之华派到哈尔滨协助完成接待任务。其间,周恩来与邓颖超经大连来哈途中被日本特务跟踪。为防意外,周恩来叮嘱邓颖超在厕所中将证件销毁。到达哈尔滨后,由于接头证件已销毁,无法同接待站取得联系,邓颖超接连几天到车站等候,终于等到了李立三。经李立三联系,他们才与杨之华接上头。
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中共六大在莫斯科近郊一所乡间别墅召开,周恩来被选举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秘书长兼组织部长。
历史图片均翻拍自哈尔滨党史馆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