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参观哈尔滨党史馆。
5月冰城,丁香花开。中央大街上,栉次鳞比的高楼,整洁宽敞的街路,摩肩接踵的人流,无不彰显着富饶美丽、和谐幸福。然而,脚下古老的面包石,却时刻述说着这座城市的沧桑巨变。
一百多年前,哈尔滨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各方势力相互交错,百姓生活水深火热。在敌伪的白色恐怖下,中国共产党如一股清流,涌入冰城大地——建立青年团、成立东北地区第一个党组织、传播先进思想、组织领导革命……有着强烈革命意愿的龙江百姓看到了美好生活的希望。
为了寻找和再现中国共产党在哈尔滨成立之初的光辉时刻,“白山黑水 百年风华”庆祝建党100周年联动采访团沿着先辈的足迹,踏上了红色之旅。
住在哈工大学生宿舍,罗章龙来哈筹建党组织
1922年,罗章龙在道外戊通轮船公司等地考察工人运动。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十分重视在东北地区建立党组织,多次派人到东北考察和开展革命活动,筹建党、团组织。”哈尔滨市社会科学院地方史研究所所长黄澄介绍,当时,中国的民族资本家正在兴起,在这种阶级斗争比较复杂的情况下,工人阶级思想觉悟高,有强烈的革命性,迫切需要中国共产党把他们组织起来。
今天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堪称冰城人的骄傲。而在百年前,哈尔滨工业大学(当时名为“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在刚刚建校之初,就已经接受革命先驱者的驻足。
1922年初,罗章龙来到哈尔滨考察工人运动和筹建党组织,并与北京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会员、在哈工大任教的张昭德等人取得联系,罗章龙以学生的身份住到哈工大的学生宿舍,开展考察工作。
此次东北之行,罗章龙对东北,特别是对哈尔滨的工人组织状况、觉悟程度以及工人运动等方面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回北京后,罗章龙写了一份《关于东北工人状况和建议在东北建立党团组织的报告》。他在报告中认为,哈尔滨是东北工业发达地区之一,产业工人数量多且集中……他们较早地接受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列主义的影响,觉悟程度比较高,有强烈的革命性。
罗章龙建议,应派专人去哈尔滨开展革命活动和筹建党组织。
建立青年团,为筹建党组织奠定基础
1923年3月,中共北京区执委根据罗章龙的建议,派遣陈为人、李震瀛到哈尔滨开展筹建党团组织工作。
在哈尔滨期间,陈为人、李震瀛一方面通过办报进行革命宣传,另一方面着手发展党、团员。先后发展了汪洁曼、李铁钧、马新吾、陈毅可、刘天佑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3年7月,社会主义青年团哈尔滨支部成立,这为哈市建立党组织奠定基础。
1923年8月,中共北京区执委又派社会主义青年团员彭守朴、中共党员陈晦生来哈尔滨协助陈为人、李震瀛筹建党组织。此时,哈尔滨有党员3人、团员6人。
东北地区第一个党组织——中共哈尔滨组
在哈尔滨党史纪念馆,“中共哈尔滨组的成立”占据展览中的重要位置。中共哈尔滨市委史志研究室党史编研处副处长边清山介绍:“1923年10月,在陈为人领导下,中共哈尔滨组(亦称“中共哈尔滨独立组”)正式建立。这是东北地区最早建立的党组织,标志着哈尔滨乃至全东北的革命斗争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边清山说,1923年11月,陈为人代表东北地区党组织出席了在上海召开的中共三届一中全会。当时中共哈尔滨组党团员人数并不多,但它像一粒火种,乘着革命的东风,在哈尔滨、黑龙江大地乃至全东北随风播撒,形成燎原之势。
1925年夏,中共哈尔滨组改组为哈尔滨支部,同年末改组为中共哈尔滨特支。1926年初,中共北方区委为加强东北地区党的工作,决定在党的工作基础较好的哈尔滨和大连分别成立中共北满地委和南满地委。同年4月,吴丽石在哈尔滨主持召开了哈尔滨特支扩大会议,决定将哈尔滨特支改组为中共北满地方委员会,领导长春以北、哈尔滨及中东铁路沿线各地党的工作。地委下设学生运动委员会、职工运动委员会、妇女运动委员会、军事运动委员会。地委下属的组织有三十六棚支部、皮鞋工人支部、大学支部、警察支部和双城、安达、长春、牡丹江等多个支部,党员40余名。
同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东北三省党组织由中央直接领导,任命吴丽石为中央驻东北特派员兼北满地委书记。到1927年初,党员发展到130人。
哈尔滨地方党组织的快速发展,为东北地方党组织的筹建提供了条件。1927年10月24日,东北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在哈尔滨召开,大会决议成立中共满洲临时省委,统一领导东北党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