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十几年不懈努力建设,松嫩平原成为一片充满希望的热土,北大荒变成北大仓。1959年11月,国产首批13台“东方红-54”拖拉机运抵黑龙江,在郊区农田举行田间作业剪彩仪式。当时正在这里工作的新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梁军此前驾驶过许多国家出产的拖拉机,这是她第一次看到中国自己制造的拖拉机。按捺不住激动心情的梁军跳上“东方红”兴奋地兜了一圈,实现了驾驶国产拖拉机的梦想,这一场景后来成为第三套人民币壹元纸币上女拖拉机手画面的原型。
1964年,中共中央作出了三线建设的战略决策,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哈尔滨倾其所有,全力支援内地和援助中西部的三线建设。哈尔滨“三大动力”(哈尔滨电机厂、哈尔滨锅炉厂、哈尔滨汽轮机厂)分别对口援建德阳东方电机厂、东方锅炉厂和东方汽轮机厂。黑龙江是新中国主要兵工制造基地之一,12个军工企业承担支援“三线”建设任务,先后包建支援贵州、江西、湖北、四川、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北、甘肃等210多个单位,共支援设备3389台及技术人员、管理干部和熟练技工16096人,还为包建的企业支援了大量工具、工装、成品零部件以及大批的图纸和技术资料。
在无偿调拨的政策下,1950年到1980年,东北共支援全国各地钢材5亿多吨、焦炭368.8万吨、动力机械98.1万台,调迁各类人才近173万人。那些年,一列列火车满载煤炭、钢铁、石油、装备、木材、粮食等紧缺物资开往全国各地,一批批东北精英离家支援三线建设。如果说东北大地是一片希望的田野,那么这些去往全国各地的人才就是一粒粒种子,播种在新中国这片广阔的沃野。他们千里迢迢奔赴三线地区,在异地他乡落地生根,他们把异乡当故乡,为新中国全面建设完善的工业体系作出了巨大贡献。
1959年11月,国产首批13台“东方红-54”拖拉机运抵黑龙江,一直在这里工作的梁军第一次看到中国制造的拖拉机,她跳上“东方红”,兴奋地兜了一圈。这一场景之后出现在第三套人民币壹元纸币上。
哈尔滨火车站月台上,一批批技术人员、管理干部、技工正在准备全家迁往三线地区,去大西北建设全国新的工业体系。蒸汽机车正装载着大型装备缓缓驶出车站。三线建设时期,大量人员、装备、物资从这里支援全国。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哈尔滨各个体系的逐步完善,这座城市全面投入到新的生产建设时代。一座座工厂投入使用,人们的生产热情空前高涨,一项项新技术被推出,一批批产品从哈尔滨运往全国各地,哈尔滨成为新中国建设的工业重镇。
绘制:孙作范 杨剑涛 刘大群 党史顾问:边清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