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祖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1978年地区生产总值全国排名第九的哈尔滨迎来了改革开放的巨变,哈尔滨人每一天都在惊喜中迎来新变化。
对市民来说,生活环境的变化是最明显的。1978年,哈尔滨启动了多处危房和棚户区改造拆迁工程,第一个拆迁的是著名的“三十六棚”。“三十六棚”是工人们对哈尔滨车辆厂棚户区的俗称。1903年,中东铁路当局在中东铁路临时总工厂(车辆厂)附近搭建了36个“人”字形棚子,专供中国工人居住。此后人们俗称这个厂为“三十六棚铁路大厂”。最初住在“三十六棚”的大多是单身汉,后来工人家属陆续来到,又挨着“三十六棚”盖了不少土坯房,逐步形成了中国工人住宅区。解放后这里修建了公共厕所和污水窖,铺设了自来水管道,居住条件得到了改善。随着住户越来越多,老旧的棚户和逼仄的居住环境让这里的生活条件变得非常差。
“三十六棚”改造是哈尔滨第一次进行整体大面积居民区改造,一期工程当年建设当年竣工。棚户区的土坯房变身高大楼房,市政配套完善,一度是哈尔滨最好的居民小区。
随着一栋栋居民楼拔地而起,城市气息每分每秒都在发生变化,而一些人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些变化,并开始大胆尝试。1979年2月,“大新汽车钣金修理站”的经营者邓振发为自己的小厂领取了“南岗区个体经营0001号”执照,这是哈尔滨第一份个体工商营业执照,也是哈市个体私营业起步的标志。1982年至1985年是邓振发事业最鼎盛时期,在许多人还挣着38.5元薪水时,他已经是全国少有的富翁——“邓百万”了。“邓钣金”的名号一时间全市闻名,这对哈尔滨的私营经济是一个有力的推动和促进,一时间个体经营业者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推动了哈尔滨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1978年,哈尔滨启动多处危房区拆迁工程,包括著名的“三十六棚”与“十八拐”。“三十六棚”改造工程是改革开放后哈市确定的第一个危房改造工程,在此之前居民楼都是一栋一栋地建,像这样整体大面积的改造还是首次。
1979年2月,“大新汽车钣金修理站”的经营者邓振发成为哈市第一个个体经营者,南岗区工商部门给他颁发的营业执照上写着“南岗区个体经营0001号”,这也成为哈市个体私营业起步的标志。“邓钣金”的名号一时间全市闻名,个体经营业者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推动了哈尔滨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绘制:孙作范 杨剑涛 刘大群 党史顾问:边清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