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7月,被称为“亚洲第一”的煤气管道——全长249公里的依兰县至哈尔滨煤气管道全面竣工。哈依煤气首期开栓用户分布全市7区共计6万余户,年底实现开栓供气20万户。此后,哈尔滨市燃气居民用户以年均5万户的速度发展,木柈子、蜂窝煤、煤气罐逐渐成为回忆,哈尔滨全面进入管道燃气时代。2008年,依兰煤气被更清洁、安全的天然气取代。如今管道燃气已经是城市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城市生活更方便,空气更清洁。
民生的改善不仅仅是让市民用上更方便的燃气,更大规模的棚户区改造也在同时进行。1993年10月11日,哈市最大的危房棚户区——地德里改造一期工程竣工。地德里俗称“地包”,是当时哈市面积最大的危房棚户区。所谓“地包”,是俄语蒸汽机车车库的译音,而地德里就是紧贴蒸汽机车车库形成的一大片棚户区。哈尔滨建城之初这里是贫困工人的聚居地,规模最大时占地36.5公顷,有危房21.4万平方米,居民6000多户,人均居住面积只有2.94平方米。1992年,市九届人大六次会议通过开发改造地德里棚户区的决议。到1993年10月,仅仅一年多时间,一期工程竣工投用,33万平方米、47幢现代化楼房拔地而起,3400户居民喜迁新居,棚户区变身现代化居民小区。持续的棚户区改造让越来越多的人过上更好的生活。
2005年10月,经过两年多的紧张建设,全市最大的集中供热项目——哈尔滨市道里集中供热工程全部竣工。该项目被列为省百项工程和市重点工程,总投资17亿元。仅一期工程就使10万户居民受益,住宅室温平均提高3.5℃,让市民冬季生活更加舒适。随着集中供热工程的逐渐普及,城市里一根根大烟囱不见了,屋子更暖、天更蓝、空气更清新,城市环境和生活舒适度都得到明显提升。
一段时间以来,哈尔滨市一直以松花江为主水源辅以地下水源,难以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2003年全市日缺水量达32万吨,停水是经常事,很多居民会在家中存水以备不时之需。经过3年奋战,2006年12月,磨盘山供水一期工程正式供水,次年主城区就有165万市民喝上磨盘山水。磨盘山位于五常市沙河子镇,这里水质极佳,富含矿物质,可以和矿泉水媲美。2009年11月,磨盘山供水工程二期供水。至此,哈尔滨供水格局完成了由松花江水源向磨盘山水源的重大转变,哈尔滨市民喝上了“山泉水”,哈尔滨人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绘制:孙作范 杨剑涛 刘大群
党史顾问:边清山
1993年7月,被称为“亚洲第一”的煤气管道——依兰县至哈尔滨煤气管道全面竣工,全长249公里。
1993年10月11日,哈市最大的棚户区地德里改造一期工程竣工,昔日“地包”危房遍地,人均居住面积不足3平方米,改造后3400户居民搬进高楼。
2003年8月10日,全市最大的集中供热项目——哈尔滨市道里集中供热工程开工,项目总投资17亿元,被列为省百项工程和市重点工程。集中供热在全市进入普及发展阶段。
2006年12月,磨盘山供水一期工程正式供水,哈尔滨供水格局开始由松花江水源向磨盘山水源转变。2007年哈尔滨主城区165万市民喝上磨盘山水。2009年11月,磨盘山供水工程二期供水。哈尔滨进入“饮用山泉水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