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在山,1943年5月出生,中共党员。他是“全国十大杰出村官”之一,曾作为黑龙江省6名特邀代表之一参加“国庆60周年”庆典。他以自己的模范形象获得过各级党组织和政府授予的“优秀共产党员”、“优秀社会主义建设者”等众多荣誉称号,从1972年开始,连续47年保持省市劳模、省市特模、全国农业劳模和全国劳模荣誉称号,连续5次赴京参加全国劳模大会并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数度接见。
提起位于哈尔滨东部城乡接合部、哈东路313号的哈尔滨红光锅炉集团有限公司,可能许多人不知道它有多么了不起,但在锅炉行业,“红光”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在全国上千家工业锅炉厂中,它是唯一获得“全国质量管理先进企业”、“全国用户满意企业”、“全国用户满意产品”、“全国用户满意服务”、“全国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等奖牌的企业。坚持科技创新,董事长徐在山已把“红光”打造成东北最大锅炉制造业集团。
60年扎根红光村,他视科技创新为企业生命
徐在山1943年出生于道外区,是地地道道的哈尔滨人。自1959年下乡来到红光村,在那里一干就是60年。从最初畜牧场的饲养员到场长,再到带领村民填泡造地、发展厂区、兴工强村,他把全部心血和力量都倾注在建设美好“红光”的事业上。红光村成立锅炉厂时,哈市已有同类企业20多家,“红光”是最小、最差、最破的小锅炉厂。面对没技术、没资金、没人才的现实,创业初期为了少花钱多办事,建厂房时从设计到施工,都是徐在山领着村民自己干的。
1984年4月29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大邱庄“以深圳速度发展乡镇企业”的报道,利用“五一”假期,徐在山只身奔向大邱庄。深入每个工厂和作坊,经过二天一夜的现场考察,徐在山认为,论基础条件“红光”不比“大邱庄”差,差的是思想没彻底解放。回村后,他率先打破旧体制藩篱,制定了新的管理体制、经营机制、分配制度等一整套改革方案。他打破大锅饭的工分体制,率先实行按劳付酬计件工资,极大地调动了员工积极性,使“红光”率先驶入发展快车道。
徐在山曾经说过:“一生只会重复地做一件事,那只能是‘工’,在继承中创新发展、出类拔萃,那才是‘匠’;我们就是要用工匠精神来管理企业”。多年来,徐在山以“匠心”铸“企魂”,不断完善管理体制。他积极推行并完善了微机软硬件设施,搭建起以财务为核心、产供销等多元集成的信息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提高了设计质量和效率,单台锅炉设计周期缩短了4—5倍;建立了库存预警机制,使原材料库存下降了50%,资金周转率明显提高,同时强化全面质量管理,实现企业升级。从1998年开始,红光锅炉集团公司已经实现从E级到A级制造资质持续晋级。压力容器制造和设计资质由Ⅰ类发展到Ⅱ、Ⅲ类,达到最高级别,被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009年又取得了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ASME认证“S”(动力锅炉)“U”(压力容器)授权和钢印,并成为中船重工第703研究所红光锅炉制造基地。在同行业率先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GB/T28001职业健康管理体系认证。后来,企业新上了风力发电塔架制造厂,生产的风电塔架设备受到了丹麦维斯塔斯、西班牙歌美飒和美国GE公司等国际风电巨头的认可和好评。现已成为东北地区最大的锅炉制造业集团,全国工业锅炉行业前十位,全国风电塔架制造的前三强。成为全国工业锅炉协会副理事长单位,荣登黑龙江企业100强排行榜。
40余年投身企业,他将诚信融进“红光”血液
在红光锅炉集团的荣誉室里,四面墙上摆满了各种奖牌、奖状、奖杯,从八十年代的全国优秀乡镇企业,到2017年国家工信部授予的质量奖;从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到2016年度工业锅炉行业新产品开发明星企业,210多项荣誉记录着企业艰苦奋斗发展壮大的成长历程。其中一张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拍摄的老照片格外引人注目,它定格了红光锅炉发展史上白手创业的时刻——村党支部书记徐在山与群众在一起抬钢板建新厂区的情景。
1978年,徐在山带领大家办起村办企业,给周边企业做配套,仅限于小打小闹。企业真正的发展从1984年起步,在全国风起云涌的乡镇企业发展浪潮中,徐在山把学到的经验在“红光”一一实践。连续5年,企业劳动生产率保持50%的增长幅度。带着昔日的光环,“红光”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在投身市场经济的浪潮中自我锤炼。“全国争一流,全省争排头,全市争第一”,从做锅炉开始,徐在山就抱定了这样的目标,从村办企业到如今国内知名,“一靠质量,二靠诚信。”徐在山这样总结。“用良心保质量”“工作缺陷零容忍 产品质量零缺陷”“质量赢得市场 诚信铸就品牌”“科技兴企 创新务实 以质量拓市场”……在红光锅炉集团的生产车间内,振奋人心的标语随处可见,诠释着企业的诚信理念。
说起集团连续三年回访全国百余家客户,至今许多人还记忆犹新:两台面包车,20余名技术骨干,午饭经常是每人两个烧饼、一根红肠、一袋榨菜在车上就解决了,晚上住小店吃快餐,从来不吃客户单位的宴请。燃气分厂厂长孙玉凤回忆说:“董事长七十多岁的人啦,跑上跑下查看质量,我们年轻人更没啥说的,只有一个心思,那就是真真正正去查找产品的不足。每天早出晚归,要么是正在回访客户,要么就是在回访下一个客户的路上。回到公司之后马上开会通报回访时发现的问题,不管是产品质量问题,还是不利于操作的细节方面的问题,我们都要解决改进。”在一次回访中,发现WNS卧式内燃锅炉在冷凝水排放时需要手工操作,能不能改造成锅炉自适应的冷凝水自动流出?经过改进,实现了自动操作,并申请了专利。功夫不负有心人,三年的回访使得红光锅炉集团的锅炉制造、安装质量得到了全面提升。凭借严格的质量标准,红光锅炉进入全国工业锅炉制造行业前十强。
当干部廉洁自律,他用正气为“红光”铸魂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当时的红光锅炉厂办了一件大事轰动全省——自建4栋五全的住宅楼分配给全厂281户村民,从此,家家户户都住上了楼房。2003年在股份制改造中,全体村民人人持股,并参加了城市社保和医保。现在,退休村民除在社保开支外,村集体还每月每人补助500元的文体娱乐费,年末还有股份分红,少则几千元,多则几万元。
把一个家底仅有几十万的小畜牧场打造成资产超亿元、多业发展的高新技术企业集团,“红光”书写的是“改革奋进、艰苦创业、科技兴企、共同富裕”的传奇故事。平日里,徐在山提到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做企业要风清气正”。徐在山的办公室里,他用的是一张跟了他50多年的老式三屉桌,上面一把老锁磨得锃亮。“我是饲养员出身,我时刻提醒自己也是提醒大家,不能忘本,比质量不比阔气,艰苦创业的精神一定要传承下去。”他说。从1959年来到“红光”,在六十年的时光里,徐在山把全部身心扑在了这里——休息过的日子就是有数的几天:父母去世,儿女结婚。除了这几个特殊的日子,他的日历上没有休息日、节假日。连续多年的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这些荣誉记录着他对企业的无私付出。在股份制改革中,领导和职工一致认为徐在山应该拿51%的股份,但他坚决不同意,最后只拿了10%的股份,把更多的股份分配给村民。
“‘红光’有一个好的带头人,有一个坚强的领导班子,有一条正确的产品发展路线,这是当初我决定来这工作的重要原因。”特聘专家、董事长助理佘简文说。集团公司办公室主任、1991年毕业于东北农业大学的乔立说:“毕业时选择来‘红光’是因为这里的工资高,入职就能分房子。选择一直留下来,是董事长的人格魅力。”
连续三年被评为省市农民工劳动模范、27岁的周晓龙说:“我把董事长当榜样,我把‘红光’当家。”从当年走出技校一脸懵懂的少年,到省级劳动模范,如今周晓龙也跟自己师傅一样的口气要求员工:“‘红光’有饭碗,你们才能有饭碗,我们的质量关系着‘红光’的市场,有市场才能有活干有钱挣!”朴素的话语,传达的是职工与企业唇齿相依的道理。
在红光锅炉集团有限公司的一个风景独特的文化广场上,由废旧轮胎和铁皮制作的彩色花篮令人赏心悦目,精巧的构思里处处能感受到“红光”人对创业精神的坚守。眼下,红光锅炉集团正谋划建设近4万平方米的住宅新区,让风雨同舟的职工们再一次分享发展成果。建立起企业价值坐标系的红光锅炉集团在源源不断地创造着更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向着美好生活的目标继续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