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见水獭了,在草丛里。”29日,市民朱先生向新晚报记者反映,他前一天在群力音乐公园的湿地里看见了国家保护动物“水獭”。
“我远远就看到有东西在水里游,开始以为是大鱼,路人以为是鸭子,最后和孩子靠近一看是‘水獭’。”孩子一点点走近,确认后特别兴奋,“这几年松花江流域的环境真是改善了很多,好多水鸟都在这儿栖息,周围的湿地也被保护得很好。”朱先生说,他也上网查了“水獭”的资料,觉得能看见“水獭”太稀奇了,还拍下了视频。
记者查询资料显示,水獭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在1980年以前,东北地区的欧亚水獭相对常见,在黑龙江流域、松花江流域以及牡丹江流域仍存在较为稳定的种群,而随后记录便仅见于松花江、乌苏里江和黑龙江的上游流域;上世纪80年代后,尽管保护区内调查增多,但水獭出现的记录仍不断减少;至上世纪90年代,水獭的记录便仅局限在几个地区了。现在,对水獭个体的目击变得十分困难,连活动痕迹都变得稀少了。
朱先生看见的动物是“水獭”吗?新晚报记者请教了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地学院的吴建平教授。吴建平说,视频中的动物不是水獭而是麝鼠,俗称“水耗子”。麝鼠的体形像大耗子,背部是棕黑色或栗黄色,常栖居在低洼地带、沼泽地、湖泊、河流的岸边。麝鼠在黑龙江各水域都有分布,可人工饲养,毛皮很好,在松花江流域出现是正常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