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叶、果皮、剩饭剩菜、鱼内脏都是厨余垃圾,咱们可以单独放在袋子里,倒到厨余垃圾桶里。”日前,在呼兰区兰华小区垃圾投放点,督导员王晓燕像往常一样,一边检查居民分类是否正确,一边讲解垃圾分类知识。
为尽快帮助居民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哈市共有近7000名垃圾分类督导员坚守在岗位上。他们不仅要监督检查社区居民垃圾分类是否正确,更要时刻向身边的邻居宣传讲解垃圾分类知识。无论是寒风刺骨的三九天,还是烈日当空的三伏天,垃圾分类督导员都按时上岗,成为冰城推进生活垃圾源头分类最前端的“守门员”。
用无私付出带动社区邻里
王晓燕是呼兰区公园路街道民主社区兰华小区垃圾分类督导员。每天6时30分至8时30分、16时至18时是小区生活垃圾投放时段,无论刮风下雨还是冰天雪地,她都按时在岗,仔细检查每位居民投放的垃圾是否符合分类要求,对分类不彻底的认真做好二次分拣,并耐心劝解,叮嘱他们一定要将垃圾分好类后再投放。
“刚上岗的时候,确实觉得挺难的。”王晓燕回忆,她所在小区有一个年轻人每次都是垃圾混装,不管哪个桶随便一扔就走人,说了几次都不行。“真没见过他这样的,怎么说也不行。”于是王晓燕采取了“新战术”:再也不说他了,每次看他扔掉手中的垃圾袋,王晓燕再从容器内拿出来,一件一件地帮他重新分拣后再分类投放。20多天后的一天早晨,这个小伙子拿着分好类的垃圾对她说:“大姐,你看我分的合格不?”听他这么一说,王晓燕舒了口气,自己的付出终于得到了理解和支持。从那以后,王晓燕干劲更足了,每天对小区内的居民垃圾分类情况登记台账,协助社区做好垃圾分类优秀家庭评选工作。
在王晓燕的带动下,很多曾经不重视垃圾分类的小区居民觉得自己分不好对不起王大姐。渐渐地,小区居民纷纷在家里设立厨余垃圾桶和其他垃圾桶,开始对垃圾进行源头分类。
王晓燕已经记不清为居民示范扒过多少个垃圾袋,带头分拣过多少次,反正手套磨坏了一双又一双。对这份又脏又累又臭的活儿,她始终感到挺自豪,因为她坚信,垃圾分类会让天更蓝,水更清,家园更美好。
每天5万步宣讲垃圾分类
河东街道公园社区友邦家园小区是阿城区首批垃圾分类试点小区。垃圾分类开始实施阶段,无人愿意整天站在垃圾桶旁边,面临招不到人的尴尬处境。河东街道公园社区主任丁云主动担任49号楼垃圾分类督导员。每天清晨,丁云都会拿着工具,穿上绿马甲准时来到分类垃圾桶旁,指导居民将垃圾正确投放,不厌其烦地对居民讲解并重新分拣。她不怕脏和累的工作劲头感染着小区居民,也因此成功招募到一批垃圾分类督导员和分拣员。
为了带动居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丁云制定了“垃圾分类红黑榜”,张贴在每栋楼楼口,每周评选出垃圾分类标兵家庭,以四色垃圾袋作为奖励,鼓励做得好的居民要起到带头作用,通过这种方式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后,在辖区内其他小区推广实施。张贴不久,垃圾分类“红黑榜”就受到小区居民的重视。“垃圾分类做得不好,被贴上‘黑榜’很没面子。”居民余滨洋拎着一包已经分好类的垃圾来到垃圾桶前,为了确保分类无误,她特意开袋又检查了一遍。
作为河东街垃圾分类志愿者,丁云每天的工作除了督导、检查居民垃圾分类情况外,还要入户宣传垃圾分类,穿梭在小区各楼栋,微信朋友圈步数排名常常是每天5万余步。一年下来,小区居民更深刻地理解了这位能干敢干的丁主任。现在,她不仅是社区主任,垃圾分类督导员,更成了小区里知民意的“丁大姐”。
不分寒暑不惧异味坚守阵地
李阿姨是松北区前进家园社区的桶边督导员。从戴上督导员红袖标那一刻起,她就把垃圾分类点位当做了“阵地”。
李阿姨一个人负责向将近500户居民宣传、督导垃圾分类,工作量非常大,只要站在桶边,夹子、抹布从不离手。冬天寒风刺骨,为了防止湿抹布擦完后垃圾桶结冰,影响使用寿命,李阿姨就干、湿抹布交替着擦,湿的擦完换干的擦干净。在寒风中只有不停地挪动着双脚、搓着双手才不会冻僵。到了夏天,桶边异味重,打开桶盖酸臭味扑鼻,戴着口罩也会一阵阵反胃,李阿姨依然手里拿着夹子,打开袋子仔细认真检查,并进行二次分类。碰到居民来扔垃圾,她总是耐心为大家讲解垃圾分类的“四大类”,并督导居民正确区分。李阿姨见人就介绍垃圾分类、垃圾减量的意义和常识。虽然听到很多风凉话,但她自我调整情绪,仍然以热情饱满的态度向居民讲解如何进行垃圾分类,如何分好类。当有人问李阿姨,您累吗?她说,为了给居民一个舒适和美丽的家园,值得。
正是因为诸多王晓燕、丁云、李阿姨这样奋战在一线的垃圾分类桶边督导员的辛勤付出,才有了更多普通居民在处理生活垃圾时从“随手扔”到“随手分”的转变,我们的城市环境才会越来越美,市民的生活品质才会越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