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把米糠袋卸到加工车间。
进入冬季后,五常市常堡乡中华村的6家米糠厂、两家米厂及1家酒厂迎来了生产旺季,中华村依托村里这几家企业,正在闯出乡村振兴新路。
来到中华村村委会斜对面的一家米糠厂,里面机器轰鸣,工人们在各自的岗位上有序忙碌着,不时有装着米糠的大型货车开进厂房内,工人们把一袋袋米糠通过传送带卸到加工车间。
村党支部书记王亚洲介绍,中华村像这样的米糠厂有6家,规模都差不多大,都是民营企业,每家企业雇用30多名工人,多是本村村民。米糠是稻米在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是从五常当地及周边县市收来的。米糠浑身都是宝,加工后,提取出来的碎米可以做啤酒和醋。米糠油脂更是好东西,可用来做米糠油。此外,米糠还可用作饲料和蘑菇种植。
这6家米糠厂全年开工,冬季是生产旺季,用工加起来超过200人,大多是村里年岁稍大的村民,年工资都在5万元左右,还不耽误种地,又能在家门口挣到了钱,村民们都愿意来。米糠厂还吸引了不少邻村村民。
村里的两家米厂和1家酒厂也雇用了不少人,米厂为村民们就地解决了水稻销售和加工问题,酒厂的酒远销到了河北,效益都不错。中华村还有几家大型农业合作社,大多实行统一购买生产资料、统一销售等方式。
王亚洲说,乡村振兴首先是产业振兴,中华村这几年依托村里的几家民营企业带动更多乡亲走上了致富道路。在这些企业打工的村民,有的自己种地,春天时与合作社签了订单,水稻的价格要高出市场价不少。有的村民将土地流转出去后再到企业来打工,挣了两份钱。全村2700多口人,人均收入达到了2.7万元。村民的腰包鼓了,很多人家都有小汽车,不少村民还在五常市区买了房子,住在城里陪孩子读书、在城里过冬。
前不久,中华村获得了“全国文明村镇”称号,乡亲们的干劲更足了。村委会正在张罗着建敬老服务中心,为村里的留守老人免费提供食宿,大家抱团养老,为外出创业的年轻人减少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