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口琴社全体社员合影。
《夜幕下的哈尔滨》是很多人心中的红色经典,剧中一处党团员和进步作家经常集会的重要场所——牵牛坊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其实,真实的牵牛坊要比剧中的建筑更富有格调,更充满传奇色彩。5月下旬,东北四市党报联动采访团逐个找寻这些左翼文化运动聚点的旧处,寻访那些文艺觉醒运动的点点滴滴。
曾是秘密接头点的牵牛坊
冯咏秋在牵牛坊庭院写生。
今日的尚志大街南端靠近田地街处,在20世纪30年代曾有一座独门独院的俄式平房,每年夏、秋时节,牵牛花沿着藤蔓爬满房屋和庭院,煞是好看。于是,人们根据牵牛花为这座房屋起了一个温馨浪漫的名字——牵牛坊。
1933年7月,中共地下党员金剑啸组织了“星星剧团”,剧团曾在牵牛坊排练进步话剧,金剑啸任导演,萧军、萧红、白朗、舒群等人出演。在牵牛坊,他们分析时政形势和敌人动向,商量报纸副刊撰稿,以便占领思想文艺阵地。因鲁迅常以牛自喻,在这里,左翼文化战士们将鲁迅对牛的赞美作为座右铭。牵牛坊当时的主人冯咏秋自命绰号“傻牛”,还给常来的朋友起一个个带“牛”的绰号,“老牛、健牛、黄牛、肥牛、瘦牛……”萧红曾以《牵牛坊》为题撰文写到:“夏天,窗前的牵牛花爬满了窗门,因为这个叫牵牛坊。”“有的说‘牵牛房(坊)又牵来两条牛(指萧红和萧军)!’”
“牵牛坊”渐渐成为左翼作家从事进步活动、反满抗日的一个秘密据点,大家在这里谈论抗日救国,民族解放;谈论文艺宣传,唤起民众觉悟。时任中共满洲省委秘书长的冯仲云是牵牛坊常客,他有时是和地下党的同志秘密接头,更多时候则是为左翼文化人士宣传党的抗日主张,给大家讲抗日游击区的战斗故事。
“哈尔滨口琴社”飘荡红色旋律
哈尔滨口琴社成员当年使用过的口琴。
道里区西四道街2号,如今是一座现代化高楼,而当年,哈尔滨掀起左翼文化运动的岁月里,这里曾是哈尔滨口琴社社址。
1935年4月1日,左翼文化人士成立了哈尔滨口琴社,共青团员袁亚成任社长。在中共党员姜椿芳、金剑啸等帮助和领导下,口琴社联络、团结更多的文化界人士入社,排演进步口琴曲。为加强党的宣传工作,在口琴社的基础上成立了口琴队,共青团员侯小古担任队长。口琴队排练了许多进步乐曲进行演出。口琴社演奏的《义勇军进行曲》《沈阳月》《大路歌》《开路先锋》等乐曲,激起了在铁蹄下呻吟的东北人民仇恨日本帝国主义的感情,演出如同在阴霾浓重的哈尔滨天空划出的一道闪电,让哈尔滨人民见到了胜利的曙光,同时也令敌人心神不安。1937年4月,在敌人开始的“四一五”大逮捕中,口琴社侯小古等12人被捕入狱。在种种酷刑拷打逼问下,侯小古宁死不屈,最后惨遭杀害。
走访一个个旧址,采访团记者仿佛看到了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时期,在环境十分险恶的形势下,哈尔滨的左翼文化人士在党的领导下,冒着生命危险,以笔做刀枪,利用报刊、社团等阵地宣传抗日救国思想,揭露了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有力地配合了当时的革命政治斗争,为抗日战争的胜利贡献了力量,黑土抗战作家群体的创作使当时的文学界别开生面。哈尔滨左翼文化运动,在东北现代文学史乃至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占有重要光辉的一页,成为东北人民革命史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照片均翻拍自哈尔滨党史馆馆藏资料及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