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团听讲解员讲解烈士事迹。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这些天,哈尔滨19岁小伙李明轩在他的店里展出了不少抗美援朝收藏品。作为哈尔滨年龄最小的抗美援朝收藏品爱好者,李明轩迄今为止已收藏包括军装、领章、肩章、腰带和笔记本、钢笔等相关藏品100多件,还曾经多次向烈士陵园、展馆捐献藏品。李明轩说:“我觉得他们保家卫国的英雄壮举值得让更多人铭记。”
在那段难忘岁月里,多少英雄儿女献出了青春和生命。正如歌中所唱:“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5月24日,“白山黑水 百年风华”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东北四市党报联动采访团来到哈尔滨烈士陵园,采访抗美援朝老兵及烈士家属,追忆抗美援朝那段难忘的岁月。
他的牺牲地被朝鲜人民改名为“剑强岭”
赴朝作战前,薛剑强与妻子刚刚结婚不到3个月。
在苍松翠柏的掩映下,5月的哈尔滨烈士陵园幽静中透着一丝清凉。在工作人员引领下,采访团在抗美援朝烈士薛剑强的墓前深深三鞠躬,以此表达对烈士的缅怀之情。
“薛剑强是抗美援朝志愿军中牺牲的十几名师以上指挥员之一,他在朝鲜战场战斗仅72天就牺牲了,当地人民为了纪念他,把他牺牲的地方改名‘剑强岭’。”烈士陵园宣教部部长魏丽君介绍说。
在烈士陵园革命烈士纪念馆,抗美援朝烈士吴书的手表永远定格在他去世的那一刻,薛剑强写下的72天战地日记化作《为了永久和平与幸福》一书呈现给世人,还有烈士们曾经穿过的军服,用过的搪瓷缸子……一件件藏品把人们的思绪带回到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
1950年10月21日,39军116师参谋长薛剑强跟随部队从安东(今丹东)入朝参战。而这时,薛剑强刚刚与妻子结婚不到3个月。入朝后,薛剑强率部参加了第一、第二、第三次战役。1951年1月,347团1营向釜谷里进攻。激烈的战斗中,薛剑强始终跟随先锋团,坚持冲在最前面。
“今天是1950年最后一天。突破临津江的任务,就在今天执行。”“在遥远的后方,在祖国的那一面,今天将是热火朝天的庆祝,将会到处是秧歌队,到处是游行的人群。”1950年12月31日,薛剑强在哨所写下这最后几行字后,就再也没了续篇。
1951年1月1日,部队突破临津江,薛剑强亲自率116师347团在釜谷里与英国王牌军来复枪联队激战。1951年1月3日,薛剑强冒着敌人的炮火到阵地前沿察看敌情,准备在黄昏时组织部队出击。正当他在一棵树下举起望远镜观察敌情时,突然一发炮弹飞来,薛剑强倒在血泊中。
当天下午,116师部队一举攻下汉城。随后在汉城为英雄举行了追悼大会。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为了纪念烈士的功勋,特将釜谷里山改名为剑强岭。
烈士陵园纪念馆内珍藏的抗美援朝烈士遗物。
“我们将要去捍卫朝鲜人民的自由,去抗击侵略者。我们并不爱打仗,然而却并不怕打仗。正义的行动是必须的。为了和平,为了保卫三千万朝鲜人民的自由,我们将无代价地付出我们的知识和力量。”读着薛剑强烈士的战地日记,烈士的英雄气概跃然纸上。
据统计,抗美援朝期间中国志愿军伤亡20万余人,至今还有许多烈士的遗骨安葬在朝鲜。正是因为有像薛剑强一样铁骨铮铮的中华儿女,我们的国家才换来长久的和平,我们的人民才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没有人生来就是英雄,没有人生来就是为了牺牲,正是因为他们直面敌人冰冷的枪口,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中国长久的和平发展。
山河已无恙,英魂耀中华!
听抗美援朝老兵讲述烽火硝烟
哈尔滨抗美援朝老兵张世英。
“我不是大英雄,我就是朝鲜战场上一名普通的译电员。认真完成党组织部署的工作,没有因为自己的差错影响战争的进行,这是我最骄傲的事。”哈尔滨抗美援朝老兵张世英在讲述往事时眼中闪烁着坚毅的光芒。他说,作为共产党员、军人,奔赴朝鲜战场是我应该做的事。
今年88岁的张世英老人思维敏捷、记忆清晰,甚至能记得在朝鲜战场发生的每一个瞬间。71年前的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以美军为主的“联合国军”把战火烧到中朝边境。1950年8月,张世英跟随部队来到安东(今丹东),为入朝作战做准备。10月,张世英和战友开赴战场。“我在指挥部炮兵司令部机要处从事译电工作。通常情况下,我们会趴在朝鲜当地的小炕桌上翻译电报。只要接到电报,一刻不停地马上埋头翻译。”张世英说,只要来电报,不管多晚,张世英和战友爬起来就干。不管到哪去都随身带着翻译的工具,以备随时翻译电报。
在朝鲜战场上,没有所谓前线与后勤的区别,整个战线暴露在美军的猛烈空袭之下。无论是在一线的战士,还是驻守后方的战勤人员,每时每刻都处在危险之中。张世英和战友工作时就曾被敌机扫射。“我的一个战友和其他人翻译完,正在校对的时候,正好有敌军来袭。”张世英说,战友坚持在炮火中把电报校对完,结果敌军正好打中战友拿电报的右手,一半手都被打没了。
张世英说,因为制空权被敌军掌握,敌军疯狂在我方上空低空轰炸,有几次险些被敌军飞机炸到。“有一天白天,我奉命去司令部送密件。当时我走到一个山口的时候,头顶飞过一架黑色的P51螺旋桨敌机。”张世英说,当飞机发现地面有人,就开始疯狂扫射。
多亏了张世英在军校学习期间学习了飞机工作原理,左拐右拐跑到山脚下,成功躲开了敌军扫射。然而,危险还没过去。敌机开始扔汽油弹,张世英强忍着火苗,终于躲过敌人的袭击。
由于认真完成工作,朝鲜战场五次战役第二阶段总结时,领导决定给张世英记三等功。整个入朝期间,张世英一共记了两次三等功。后来,他先后被授予朝鲜人民军的军功章和抗美援朝纪念章等一共12枚。70多年过去了,张世英始终把这些勋章像宝贝一样珍藏着。
哈尔滨筑起战勤补给线
抗美援朝慰问品。
5月25日,采访团来到黑龙江省图书馆和档案馆,查找哈尔滨抗美援朝时期的历史资料。据随团采访的哈尔滨市委史志研究室副处长边清山介绍,朝鲜战争爆发后,东北成为战略前线和后勤补给基地,调拨人员和物资,有力地支援了前线的志愿军。“可以说,当时有人的积极参军,有钱的捐钱捐物,工厂造枪造炮,各种物资从哈尔滨大后方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最前线。”
前线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
抗美援朝开始后,全市人民一面加紧经济建设,一面踊跃报名参军参战。当年,东北兵器部门先后派遣十几批战地技术小组深入前线进行战地服务,提出“前线需要什么,我们就生产什么的”口号,先后设计成功90反坦克火箭筒等大批武器。“当年全国只有3个坦克修理厂,其中一个就是哈尔滨二八厂”,边清山说,二八厂修复了大量坦克、自行火炮及发动机,有效减少了志愿军伤亡。
哈尔滨还组织各种专业技术人员参战。为解决前线军车运输的需要,1950年12月,在新阳路171号成立了哈尔滨汽车学校,该学校先后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培养汽车司机360人。1951年6月11日,由360辆汽车组成的哈尔滨支援抗美援朝运输队赴朝鲜战场,与其他运输队一起组成“摧不毁、炸不垮”的钢铁运输线。哈尔滨培养出来的战勤司机宋山牧后来被评为特等运输模范,还光荣地参加了志愿军归国观礼代表团。边清山说,从1950年10月到1953年10月,哈尔滨市各级民政部门组织与动员汽车学校学员等参战人员1427人,汽车司机、技术人员、中西餐厨师、护理员等战勤人员1535人,共计2962人开赴抗美援朝前线。
另外,哈医大3000多名医护人员和学生组成“白求恩青年医疗队”赶赴抗美援朝最前线,履行治病救人的天职。
社会各界踊跃捐钱捐物
哈尔滨民众举行游行示威支持抗美援朝。
一张泛黄的黑白照片上,哈尔滨市各界群众高举“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捐献飞机大炮”的标语进行爱国游行。受群众高昂的爱国热情影响,1951年哈市工商界爱国人士张廷阁捐献“双合盛号”飞机一架。哈市各界积极响应,捐献434亿元(东北币),可购买战斗机29架。哈尔滨还积极进行战勤动员、招待、慰问工作。在三棵树、哈尔滨车站招待站,招待过往的部队战士、民工、伤病员1002车次、417632人次。
据不完全统计,黑龙江地区共有20人荣获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等功及英雄、模范称号,8222名优秀志愿军战士为国捐躯。英雄远去,精神永存,人民不会忘记“最可爱的人”,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必将跨越时空、历久弥新!
(部分照片翻拍自省图书馆、档案馆和哈尔滨烈士陵园纪念馆馆藏资料及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