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支书张宝金。
40年来,元宝村的发展路上始终有一个人勇担重任、默默奉献。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他怀着一颗不变的初心,带领乡亲们大步向前。他就是元宝村党总支书记张宝金,人们称他为“暴风骤雨中永不褪色的旗帜”。
当年,小伙子张宝金闯关东,把家安在元宝村。凭着闯关东那股“劲儿”,聪明能干的张宝金成了“当家人”。元宝村党总支书记,他一干就是41年。现在这位79岁的老人依然坚守岗位,每天说着、想着、忙着村里的事儿。40年如一日,初心不改。但老支书的办公室却改了位置,搬到了一楼。楼梯爬不动了,但工作绝不耽误。
多年不变的还有元宝村的“两委”晨会,每天6时30分开会,雷打不动。为啥天天起早开会?“咱文化底子薄,要想发展,就得勤用功、多学习。”老支书说,早上开会脑子清醒,还不耽误白天工作。
在几平方米大的办公室里,老支书向记者讲述元宝村往事。他说,当年土地改革,给元宝村留下几样“传家宝”——永远跟党走、办事为群众、凡事讲科学。“当年土地改革靠它,村子发展还靠它。”张宝金说,这也是他的“掌舵经”。
改革开放之初,党的政策给元宝村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在张宝金的带领下,元宝村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发展铅笔、筷子产业,一跃成为“亿元村”。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乡亲们齐心合力,在荒山种下“万亩生态林”,为元宝村子孙后代留下了一座“绿色银行”。办公室墙上贴着的小纸片,写有几款水稻品种的优缺点和种植关键。“上了年纪,怕记不住,就贴起来。”老支书始终不忘“充电”。相信和依靠科学,过去压根儿不敢种的“稻花香”,如今成了村里主打品种,稻花香飘到省外。
靠着“传家宝”,元宝村走在了前列。聊起未来,张宝金说,村子一直在培养后备力量。元宝村现有党员70余名,其中“90后”党员4名,年轻党员干部脑子活、想法新,相信他们能接好班。但老支书“交班”的想法,村里人很矛盾,既心疼又不舍。在元宝村人的心里,张宝金带领群众坚定不移地跟党走,是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有他在就有标杆,更有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