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道植正在进行痕迹鉴定。(资料片)
编者按
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七一勋章”颁授仪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七一勋章”获得者都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是立足本职、默默奉献的平凡英雄。他们的事迹可学可做,他们的精神可追可及。本报今起推出“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让党旗高高飘扬”专栏,报道我省、我市“七一勋章”获得者和“两优一先”表彰对象在平凡岗位上取得的非凡业绩,用他们“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难关头豁得出来”的榜样力量,激励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坚定理想信念、不懈努力奋斗,在推动哈尔滨振兴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奋勇争先、建功立业。
6月29日,“七一勋章”首次颁授。在获颁“七一勋章”的29名优秀共产党员中,有一位来自黑龙江,他就是刑侦专家崔道植。崔老告诉记者:“荣获‘七一勋章’,我感到无比激动。‘七一勋章’是党内最高的荣誉,这枚沉甸甸的勋章不仅仅属于我个人,也属于和我一样,对党忠诚、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的全体党员民警,更属于光荣的人民公安事业。‘七一勋章’是荣誉,更是责任和使命,我一定要倍加珍惜荣誉,发挥余热,不遗余力地为公安事业奉献全部力量。祝福我们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祝福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生日快乐!”
警界传奇
一枚弹壳揭开“白宝山案”
在新中国公安刑侦史上,“崔道植”三个字就是一个传奇。
崔道植,男,朝鲜族,1934年6月生,1953年12月入党,吉林梅河口人。1955年5月,崔道植从部队转业到黑龙江省公安厅工作,是黑龙江省公安厅刑事技术处原正处级侦查员,也是我国第一代刑事技术警察、中国首席枪弹痕迹鉴定专家、公安部特邀刑侦专家。66年刑侦生涯中,崔老检验鉴定7000余件痕迹物证,参与办理1200余起重特大案件疑难痕迹检验鉴定,无一差错。他研发的现场痕迹物证图像处理、枪弹痕迹自动识别系统,填补了国内多项技术空白。
近日,基层公安机关给崔老传来一枚变形指纹,请求认定证据特征。87岁高龄的崔老认真研究比对有关信息,奋战9天9夜,最终成功比对出8个可以定罪的证据特征,成为定案铁证。
但凡找崔道植鉴定的样本和检材,都是难点中的难点,都是众多专家难以定论的疑难鉴定任务。“白宝山案”是中国刑侦史上具有坐标地位的要案。在案件侦办最为关键的时间节点,当时已经退休的崔道植受公安部指令来到乌鲁木齐,他的一个不眠之夜成为突破全案的决定性因素。
白宝山于1996年3月至1997年8月在北京、新疆等地持枪先后杀害军人、警察和无辜群众15人,抢劫140余万元……该系列案件当时被公安部列为1996年1号案件、1997年中国十大案件之首,曾被国际刑警组织列为1997世界第三要案。
事实上,在崔道植介入此案之前,“白宝山”这个名字并没有进入侦查视野,侦查触角与白宝山之间还有着相当的距离。
最初的鉴定结论表明,北京发生的系列案件认定是81式步枪所为,新疆发生的3起案件认定是56式步枪所为。关键时刻出现了一个关键课题——对于北京和新疆分别发生的系列案件是否可以并案?两种枪,一定是不能并案!公安部急调崔道植赴乌鲁木齐,以确定几起案件是否是同一支枪所为。崔道植工作一整夜后得出结论:新疆3起案件的弹头、弹壳均为同一支81式步枪发射,而不是56式步枪;新疆和北京“1996·12·16”案现场弹壳为同一支81式步枪发射……
公安部据此得出准确判断,歹徒很可能是在北京犯罪后被送往新疆的服刑人员。按照这个侦查方向,白宝山进入侦查视野并最终被抓捕归案。
苦心钻研
把理论变成破案利器
数十年来,崔道植的职业生涯始终是处置疑难案件和学术理论研究并行的状态,侦查实践与侦查理论实现了双丰收。
1975年,公安部在郑州召开全国刑事技术工作会议,崔道植与其他四省的同行承担了《人手各部位长宽度与身高、年龄、体态的关系》的科研课题。经过4年不懈努力,共搜集了12500人的125000份指纹卡。崔道植运用数理统计学对国人手掌各部位长宽度进行了系统统计分析,首次测得国人手掌各部位的正常值和它与人体身长、年龄、体态的关系,为利用现场手印分析犯罪分子某些生理特点提供了新的依据。
1981年以来,崔道植围绕枪弹痕迹检验先后撰写了《根据7.62mm手枪射击弹壳痕迹判断射击枪种的探讨》《64式手枪指示杆痕与59式手枪抛壳挺痕位移的研究》等论文。同时,他还开创了指甲同一认定、牙痕同一认定并侦破疑难案件的先河。
1994年初,崔道植在从事现场勘查和痕迹检验中发现,一些犯罪现场遗留的痕迹或者经过显现的痕迹,由于反差不强、无法确定其特征而被舍掉,他觉得不解决这些问题就没尽到自己的责任。经请示公安部科技司批准,决定立项研究“痕迹图像处理系统”。经过课题组全员的齐心努力,对要达到的每一项技术指标进行了上千次实验,终于在1996年10月圆满完成了课题任务,并顺利通过部级专家鉴定。该项成果实现了从痕迹整体形象至微小特征的计算机检验。当时,将数字图像处理系统开发应用于现场拍照和痕迹检验工作中,在全国起到开创性的引导作用。
1995年,62岁的崔道植虽然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但心里还总挂念着国家弹头痕迹档案现代化管理技术研究进展。1997年,他参观了公安部举办的国际刑侦器材展,看到加拿大、美国的“枪弹痕迹自动识别系统”,暗暗下定决心,非要攻破这个“堡垒”不可。
为了研究膛线痕迹提取技术,他访问了7所高等学府和3所精密仪器研究所;为了研制一种高精度制模片,他去过国内三大铝厂和铝箔片厂;为了研制理想的弹痕展平装置,他先后设计了4种模型图,与4个机械加工厂研制过。经过5年多的苦心研究,他终于发明了一种用特制铝箔胶片提取弹头膛线痕迹的技术,并获得发明专利证书。同时,崔道植还设计制造了一种弹痕展平装置,并获得实用新型专利证书,用它复制出来的膛线痕迹,既清晰又稳定。崔道植和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王志强以这两项专利技术为基础,研究出“弹头膛线痕迹自动识别系统”,于2001年10月16日通过部级专家鉴定。该系统具有独创性,技术水平高,无需人工干预,性能稳定,实用性强,容易操作,在膛线痕迹的录入时间、查准率方面优于国外同类系统,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994年10月21日,山东省农村经济开发中心总经理王某夫妇在家中被枪杀,现场留下两枚7.65mm手枪弹。7年后,山东省公安机关发现了重大犯罪嫌疑人张昌文,并缴获了一支比利时造“枪牌”手枪。山东省公安厅和公安部二所检验后,均认为枪管磨损严重,无鉴定条件,后送交崔道植请求检验。崔老应用自己发明的“铝箔胶片”与“弹痕展平器”将送检弹头膛线痕迹全部展平后进行线痕接合检验,并得出“枪杀王家夫妇现场提取的弹头就是用张昌文处缴获的‘枪牌’手枪射击的”结论,使案件得以侦破。
退而不休
初心是不竭的动力
童年遭遇日本侵华战乱,自幼跟随父母逃亡、忍饥挨饿,地主家锅底一块焦糊锅巴和姐姐推来推去谁也舍不得吃……直到新中国成立,不再挨饿又有书读的崔道植,把中国共产党的恩情深深地记在心间。
自1949年开始,崔道植一次次申请参军,终于在1951年入伍,并于1953年入党。从少年时代的儿童团长,到抗美援朝的钢铁战士,再到87岁依然通宵加班的刑侦专家,崔道植躬身为党和人民工作奉献,数十年如一日,他用生命里的每分每秒恪守、践行着信仰和初心。
特殊的人生经历,让崔道植养成了异常严谨的工作习惯。他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要实事求是,我做的工作是人命关天的事,来不得半点虚假”。
如今,崔道植在黑龙江乃至全国警界威名远扬,而他却说:“如果说这些年我取得了一点成绩,那都是党培养教育的结果,是党给了我实现人生价值的平台。”
现在,崔老每天都在整理枪弹检验教材课件,把自己以往经历的案例编辑成册,以便留给后人做参考。他用66年的坚守,兑现着从警时的铮铮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