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宝金站在田间眺望远方。(资料片)
“我内心非常激动,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是对我个人的最高褒奖,这份荣誉是属于元宝村,是属于大家的。”6月28日,全国“两优一先”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尚志市元宝镇元宝村党总支书记张宝金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老支书难掩内心激动,他说,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能在这一伟大的时刻获得这样的荣誉,是鼓励,更是鞭策。“作为党总支书记,我就得带好头,带领乡亲们永远跟党走,奔着乡村振兴、奔着更好的日子使劲儿。”老支书的话语里透着信心,充满力量。
夏日微风,吹过开足马力生产铅笔的车间,吹过一排排宽敞明亮的乡间别墅,吹过一片片绿油油的生态稻田……轻风拂过万亩挺拔葱郁的生态林,树叶沙沙作响,似是迫不及待地要把这座村庄发生的动人故事讲给你听:那里有经历了“暴风骤雨”洗礼后的彩虹,还有“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他就是扎根元宝村41年,带领众乡亲让“光腚屯”变“亿元村”的老支书张宝金。
“群众选你当带头人,就是想让你带领大家干事,你得有能耐。”1980年,闯关东的小伙子张宝金,成了元宝村的“当家人”。
一部《暴风骤雨》让元宝村成为“中国土改第一村”,因贫得名,这片村庄还有另一个名字——“光腚屯”。张宝金走马上任时,元宝村人均年收入只有42元,村民的生活水平始终处在贫困线下。
“要想改变村庄的命运,实现农村富裕,必须发展村办企业。”这是张宝金给元宝村定下的发展之路。他带头把妻子多年积攒的1.3万元钱拿出来,与村干部共同集资3.7万元建起了第一家村办企业——小木农具加工厂。赚得“第一桶金”后,他率领村民们乘势而上,从卫生筷子厂,到铅笔板厂,再到一座座现代化铅笔加工厂,村办企业陆续开工,村集体经济实现“裂变式”发展,元宝村逐渐摘掉了贫困的帽子,实现了“以工富农”的华丽蝶变。
1989年,元宝村产值达到1亿元,成为黑龙江第一个“亿元村”。截至2012年初,元宝村已有铅笔、铅笔板为主导产品的企业28家,铅笔产量占全国四分之一,被称为“亚洲铅笔之乡”。
开上了小轿车,搬进了小别墅,张宝金带领乡亲富起来了。在老支书带领下,乡亲们认准一个理儿:农村发展,必须有生态“打底”。退耕还林,张宝金带着男女老少上山,扛苗、挖坑、种树,让元宝山重披绿装。现在,远道来的城里人,都愿意到山上的万亩生态林走走看看,那里的青山早已成景。
不只青山,还要绿水。黄泥河整治被列为元宝村的又一件大事,2010年从夏到秋,张宝金带领全村人鼓足劲斗水患,为害多年的黄泥河终于被驯服,从此岁岁安澜,人水相亲。
黄泥河的水流进了田,新铅笔也发给了客户,但张宝金这位基层带头人始终脚步不停。“土改第一村”要从“土”里找、在“改”上刨,捧起乡村振兴发展“新元宝”。
从2016年起,元宝村土地大面积旱田改水田,老支书张宝金亲自下田试种,在全村推广种植优质水稻“稻花香”。元宝村还注册了“村镇香”商标,一座现代化的大米加工厂更让乡亲手里的大米提高了“身价”,元宝村的稻米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产业链初具规模。
村子美了、村民富了,但老支书张宝金还是不闲着。他又瞄上文化产业,带领乡亲们建设土改文化园区,深挖文化旅游资源,打造“中国土改文化第一村”景区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独一无二的文化禀赋,给了元宝村更多可能。
“稻米精农、土改兴旅,一二三产一起抓,这就是咱元宝村振兴路上的‘新元宝’。”张宝金说。
现在,这位79岁的老支书依然坚守在乡村基层党组织岗位上,每天说的、想的、忙的都是村里的事儿、乡亲们的事儿。在元宝村众乡亲心里,老支书张宝金带着大家坚定不移地跟党走,老支书就是“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