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日,第九届全国网络媒体龙江行采访团队来到东宁要塞群。
东宁要塞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边陲,地处中国、俄罗斯、朝鲜三国交汇地带。这里与俄罗斯的滨海边疆区接壤,距俄罗斯远东最大港口城市符拉迪沃斯克(海参崴)153公里,距滨海边疆区最大的列车编组站和重工业基地乌苏里斯克55公里。
1931年,日本发动“9·18”事变。东宁县,恰恰是东北最后沦陷的地区,1933年才被日军占领。
东宁要塞群,是由国境线、公路线和自然形成的峡谷线构成的三位一体的军事要冲,与俄罗斯仅一山一水之隔,山势险要,地势开阔,隐蔽性强,形成了难以通行的天然屏障,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据二战史学家王宗仁从日军部队志获取的资料显示,1934年5月12日,日本关东军司令部下达了《关作第589号命令》,确定在中苏、中蒙边境沿线实施“筑城工程”。东宁要塞是关东军的重点工程,耗资数亿元,征用大量劳工,共用时12年(1934年—1945年)分为三期实施。
在宽110多公里的东宁土地上,不可一世的日本关东军修筑了十多处筑垒,构成了东宁要塞群,是当时关东军规模最大、构筑最齐全、可容纳兵力最多的军事要塞。该要塞群由胜洪山要塞、勋山要塞、嘛达山要塞、三角山要塞等十多个要塞组成,最多时曾驻扎超过13万日军,日本关东军称之为“东满永久要塞”。
日本曾一度试图与德国法西斯东西夹击苏联,东宁要塞变成了进攻苏联的桥头堡。在当时,东宁要塞比芬兰的“曼纳海姆防线”地幅更大,防御更为坚固,有“东方马其诺防线”之称。
远东战役是苏军在东宁地区最先实施突然袭击,本应最早结束战斗,但事实却并非如此,在嘛达山地下要塞被攻破后,部分关东军仍留在外围的勋山、胜洪山等要塞里凭险死守。
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但这些残余日军因通讯问题并未得到通知,还在负隅顽抗,甚至苏联派去的使者和劝降则被当作是“诡计”。关东军混成旅第132旅团第783大队在战斗日记里详细记录了这一点。
经轰炸多次,战争僵局一直持续到8月26日,苏军下令被俘的关东军中佐河野贞夫前往胜洪山要塞,向日军传达了天皇的投降诏书,901名日军才完全放弃抵抗,拖着105具尸体走出仍然坚固的胜洪山要塞,缴械投降。而直到8月30日,东宁地区的残敌才全部肃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