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工程学院与一汽丰田联合举办的企业内训考核。
去年年底,2015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大幕拉开,“形势不容乐观”是共识。经历了2013年“最难就业年”,2014年“更难就业年”之后,2015年的750万高校毕业生人数,再一次印证了“没有最难只有更难”。
据省教育厅统计,今年我省高校毕业生18.5万人,同样面临着“更难”的就业压力。但是当高校毕业生们从去年就开始奔波于全国各地各大招聘会,简历如雪片般撒向用人单位时,却有这样一批学生“例外”——他们在一年前就已经被用人单位“抢”订,其就读学校的平均就业率几年来都在95%以上。
这些学校不是名校,这些学生也不是传统意义的“高精尖”人才,但是因为学校在“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路上先走了一步,在就业的博弈中,作为应用技术型人才的毕业生便取得了胜算。
3386名毕业生中95%已“预订”
——应用技术型转型避免“结构性失业”
2015年,黑龙江工程学院的毕业生有3386人。对其中95%的毕业生来说,就业不是问题,纠结的是在几个用人单位之间权衡和选择。
当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声一片,我省的黑龙江工程学院、黑龙江东方学院、黑龙江科技大学却先后跻身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50强”,平均就业率95%以上。名不见经传的几所高校,创下了如此高的就业率,省教育厅高教处处长丁哲学说:“这得益于三所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的转型。”
黑龙江工程学院是2000年由两所专科学校合并升级的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也曾像大山一样压得学校喘不过气来。
“长期以来,我国的本科高校除了‘985’、‘211’院校在办学方面有国家层面明确的引导和定位,其他的普通本科院校,尤其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一直没有明确的定位。于是大多数本科院校把自己默认为“学术型”、“研究型”高校,并按照学术型、研究型高校的模式办学。结果却形成科研成果乏善可陈、培养的毕业生就业认可度不高的尴尬局面。”黑龙江工程学院教务处负责人叶树江教授说,庆幸的是学校较早地认识到了这一点,自2009年开始致力于探索应用技术型高校建设之路,并在全国应用技术型大学的转型建设中脱颖而出。
“这种转型是当下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后,人才需求与人才培养之间产生矛盾的必然结果。高校的建设和发展是为社会服务的,所以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就决定了高校培养人才也必须多样化。但是目前高等学校的建设过于‘趋同’,其后果就是高等教育的产品——毕业生也同质化,不能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现在我省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80%左右,找不到工作的20%毕业生属于‘结构性失业’。所谓‘结构性失业’,就是指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用人单位招不到合适的专业技术人才,人才培养所依靠的高等教育体系结构,与产业结构发展出现了不对称。”丁哲学介绍,欧美国家高校毕业生的失业率仅为4%至6%。
2013年,全国36所办学定位为应用技术大学的高校联合成立“应用技术大学联盟”,黑龙江工程学院为副理事长单位,成为应用技术型大学建设的排头兵。现在,这个联盟成员已经发展到101所高校。
目前我省共有本科院校38所,已有6所高校明确了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方向,另有3所处于“培育”期,正在努力探索可行的转型方案,未来我省本科高校将有一半以上要转型为应用技术型高校。
不再“学术不学术、技术不技术”
——“订单”式产教融合让毕业生“抢手”
陈建斌,黑龙江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2015届毕业生。去年7月,他和另外19名同学的课堂从学校迁到了郑州宇通重工有限公司,最后一年的学业大部分是在“宇通重工”企业一线完成,他们的老师也由学校里的老师变成了企业的工程师、副总工程师。在众多应届大学毕业生奔波于各大招聘会之时,陈建斌早已与“宇通重工”签好了“就业协议”。
与陈建斌一样,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的彭惠军作为“丰田班”的一员,就业问题在最后一年的学习中也轻松解决。“丰田班”是汽车与交通学院同丰田公司的合作项目,根据“丰田”的需求,为“丰田”量体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来教授实操技术,“丰田班”学生接触到的是丰田公司最新产品的生产技术,示教设备、教材都不断更新。“丰田班”的毕业生,丰田公司“照单全收”。
叶树江说,我国很多高校办学概念和方向模糊,培养的人才学术不学术、技术不技术。转型的深远意义不言自明——可以极大地缓解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可以为整个社会经济转型升级做技术技能人才储备,可以为中专生、高职生提供一个继续学习的通道……“但是对一所高校的建设来说,转型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它将会彻底改变‘黑板上种田’的传统高校教学模式。现在,我们学校的专业课老师要定期到企业去挂职学习,合作企业的工程师、高级技术人员也会被我们定期请来承担部分课程的教学任务,教学与实践脱节的现象首先从教师的观念和师资上得到了改善。除了‘丰田班’、‘宇通重工产品服务工程师’外,学校还有‘博世汽车技术人才项目’、‘熔盛重工焊接技术类本科人才培养’等十几个产教融合的项目,这些都是我们打造应用技术型大学迈出的步伐。”
应用技术型人才≠高级技工
——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培养高层次技术人才
“应用技术型大学的转型挺难。很多人会粗浅地认为应用技术型高校是‘低端’院校,研究性大学、综合性大学这些专门培养学术人才的大学才够‘高大上’。甚至很多高校的教师也固执地认为转型后的本科高校,与高职高专有什么区别?”叶树江谈及高校的应用技术型转变,一直在重复着“转观念难”。
其实很多人在概念上不清楚,应用技术类的本科毕业生与高职高专的毕业生完全不同。“从我们跟踪随访的部分高职生与应用技术本科生的就业情况看,高职毕业生在企业一线更多从事的是技术人员、工艺人员、技术管理员和高级技工,本科毕业生大多就职于技术密集产业,技术工程师、技术研究人员,生产一线的管理者、组织者。比如同为汽车维修企业的一线高级技工,本科毕业生经过3到5年一线的实践锻炼,大都会升职为一线的领导岗位,成为技术总监、销售总监,他们要更具创造性地提高企业的标准化、规范化和优质化服务。高职毕业生上升方向可能是从高级技工到技师,他们要努力攻克某一技术难关,从而提高生产力,成为一线高技术人才。”叶树江介绍,这与高校分层次向企业一线输送人才培养目标是一致的。
“能借助科学的方法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能完成新的科研与技术开发项目;在生产中能够引进、优化和监控新方法、新工艺的使用;具有跨行业、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还要具有批评的思维,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团队合作的意识,这就是合格的应用技术型本科人才标准。这样的毕业生在就业时,具有的优势就不言而喻了。”丁哲学说。
按照国际通行标准,高校培养学术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的比例应为2:8,这也是我省高校转型,改变人才培养方向的目标。目前,黑龙江工程学院、黑龙江东方学院、黑龙江科技大学等三所高校的毕业生中,80%以上都在企业一线就业,成为企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