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力强在满洲里国门。
他是一名记者,却长期执著于深入挖掘和抢救哈尔滨鲜为人知又感人至深的历史遗存;他以苦为乐,用近10年的时间乐此不疲地搜集、挖掘、寻访中东铁路上的传奇故事。
今年“七一”前夕,凝聚着冯力强近10年心血、30多万字的纪实文学《红色记忆——中东铁路上的中国梦》出版发行。这本书深入挖掘和抢救了当年中东铁路枢纽、风云际会的城市哈尔滨鲜为人知的诸多故事,是一笔珍贵的历史文化财富。书籍发行后,迅速被上海党史研究馆、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等多家党史资料馆收藏。10年来,为了搜集史料,冯力强走遍了20多个省市、寻访了100多位人物,听他们讲述历史。他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也收获了记录哈尔滨城史的成就感。
偶然提醒点燃创作激情
冯力强是哈尔滨电视台的纪录片编导,也是土生土长的哈尔滨人。他偏爱历史,对家乡的历史更是有着特殊的情怀。他的纪录片中,采访的多是历史、人文方面的题材,工作中凡是涉及到哈尔滨的历史文化印痕,他都细心留意。
2006年初,冯力强去北京采访,在聊天时无意中听到了北京的党史专家提及,当年中东铁路曾被革命者称为“红色交通线”“红色之路”,里面一定有许多鲜为人知的人文故事。专家这句偶然的提醒,猝然间点燃了热衷于探求历史的冯力强的创作灵感和激情。
简单梳理后冯力强发现,当年在凄风苦雨的旧中国,许多革命者和进步青年,通过当时唯一通往苏俄的中东铁路,远赴莫斯科去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和火种,哈尔滨作为中东铁路“红色交通线”的枢纽和中转站,不止留下了在这条铁路往返的革命者的足迹和身影,也留下了他们的人文故事。他开始全身心地投入这项工作,希望用翔实的史料来记录和揭示这段哈尔滨特有的历史遗存。
“艰难而美好”的寻访
冯力强想到,当年往返于中东铁路的革命者,他们和常人一样也会有夫妻之爱、儿女情长和对亲人的牵挂及眷恋,他想把革命者背后鲜为人知的亲情、爱情、家庭的传奇故事挖掘和揭示出来。
开始搜集资料后冯力强发现,创作这样的大工程真是太难了。当年在白色恐怖笼罩下,革命者是冒着生命危险坐中东铁路的火车并跨越国境远赴苏俄,一切都是秘密进行,如今更是鲜为人知。渐行渐远的这段历史,早已湮灭在岁月的沧桑中。
冯力强跑遍了图书馆、党史馆、档案馆,可是现存的史料严重匮乏,只有短短几句有限的记载,很多当事人早已不在了,他们的亲人、子女也无处寻访,采访的难度如大海捞针一般。有人劝冯力强,放弃吧,别干了,怎么可能找到那些人和他们的后代探寻历史呢。尽管冯力强也有些焦虑和无奈,可是他却并不气馁,多次跑到北京,一个人一个人地去打听,去联系。
回想寻找和采访那100多位人物的过程,冯力强用“艰难而美好”来形容。只要有一点点线索,他都全力以赴;接到一个有价值的电话,他就立即拎着包赶到火车站买票赶过去。无数次地遭到拒绝,却又无数次地重燃希望,冯力强用真诚打动了一位又一位的被采访者,与他们很多人都成了忘年交。他们敞开心扉,为冯力强讲述历史。
真诚收获一个个“奇迹”
说起来有些神奇,本来以为非常难接近和采访的人物,冯力强却凭借满腔热忱和真诚,奇迹般地一一采访到了。
在近10年搜集史料的过程中,冯力强见到了刘少奇的夫人王光美、任弼时的夫人陈琮英、李立三的夫人李莎;也见到了中纪委原常务书记韩光、原副书记赵毅敏、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龚育之;见到了周恩来的侄女周秉德,还有陈独秀、李大钊、瞿秋白、向警予、蔡和森、苏兆征、俞秀松等早期领袖的后代。让冯力强怦然心动的是,有些年事已高的被访者是在住院期间坐着轮椅敞开心扉回忆往事的。
冯力强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在北京见王光美时由于有些匆忙,他满头大汗,王光美见状轻声问他:“说实话,你抽烟吗?”“抽。”王光美顺手拿起桌子上的一支香烟递给他:“抽支烟放松一下吧。”这个小细节,让冯力强十分感动,老一辈革命家们的平易近人,是他采访这些年里最难忘的情景。
鲜为人知的“红色传奇”
在冯力强的书中,通过每一位亲历者还原真实的讲述,那些尘封已久的往事渐渐清晰地浮出水面:陈独秀父子三人曾先后来哈尔滨落脚;走中东铁路远赴苏俄,瞿秋白曾因当时战乱火车停运,住在哈尔滨五十多天;周恩来曾几次来哈帮助东华学校创办;李立三和俄罗斯人李莎跨国婚姻历经磨难忠贞不渝,也和这条铁路息息相关。当年在波诡云谲的严峻紧张的形势下,围绕这条铁路演绎了革命者太多命运多舛的红色传奇。
历经多年的辛勤耕耘,冯力强终于将大量散失的历史碎片,构筑成完整翔实还原历史真相的记录。2013年10月,由冯力强担任总编导、总撰稿的13集大型纪录片《红色之路》,作为纪念哈尔滨建党92周年献礼片,在哈尔滨电视台黄金时段隆重播出。片中大量颇富感染力和震撼力的鲜为人知的人文故事,赢得了人们热切的关注和交口赞誉。冯力强又将这些宝贵的史料整理成书,在今年“七一”前夕出版发行。他希望,用自己的力量把哈尔滨宝贵的红色历史记录下来并传播出去,留住这个城市的“红色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