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广场的彩化景观。(资料片)
虽然天气渐渐寒冷,道外区北十六道街绿地广场里的绿色已经褪去,但是从广场建好的两个月以来,附近的居民已经习惯每天来这里晒晒太阳,健健身。天气冷了,园子里的人却一点也没少。这片绿地广场是拆除一处年久失修的居民楼改建而成,住在附近的几千户居民过去没有可去的休闲赏绿场所,所以居民们对这里格外珍惜。像这样在主城人口稠密区的街心(街角)绿地,今年我市共辟建了19处。
建园林城市,让绿满冰城,是城市绿化工作者多年来一直努力的目标。在市委、市政府的组织领导下,全市绿化建设和管理队伍集思广益、创新尝试,深入挖潜,规划建绿、拆后扩绿、见缝插绿,一点点提升城市绿化量,在城中栽下一片片新绿。
辟“绿肺”,10万平方米空间只拆不建
在城市建设中,园林绿化只是城市基础功能的配套项目。但是这个“子系统”却发挥着净化空气、减少城市热岛效应、维持生态平衡等重要作用,它关系到每一个市民的呼吸,是至关重要的惠民工程。随着城市发展和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园林绿化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关注,市民渴望自然、企盼绿色家园的愿望也更加强烈。
今年年初,我市制定并公示了《哈尔滨市2014-2016年度城市开敞空间规划》,结合棚户区、危旧楼改造以及城乡结合部综合整治,在主城区规划了20余处大型绿地与广场用地,总面积达10余万平方米。这些土地,如果变成城市建设用地,用于房屋开发可获得数亿元收益,但市政府决定,这些规划开敞空间只拆不建,作为广场绿地项目供市民休闲娱乐,服务社会民生。随后,在城市的各主城区里,开始了一个个只拆不建的规划建绿、见缝插绿工程。仅2014年和2015年,市政府就投入了3.6亿元用于园林绿化项目建设。
于是,繁荣街林地、人民广场绿地、青年广场绿地、大方里绿地、哈东街心公园绿地、马家沟绿化带等一大批成片绿地景观、公园陆续出现。其中,南岗区果戈里大街、民益街、建设街和银行街围合区域的一大片棚户区被拆迁净地,建成占地1.52万平方米的青年广场绿地,配上照明、音乐喷泉、景观小品,旧貌换新颜;道外区先锋路与红旗大街交口处多家企业的地块,进行了过渡性绿化规划改造,成为一处处小绿地广场,增绿5000余平方米,解决了周围居民缺少绿地、空地的困扰……到今年年底,5个主城区共有依托棚户区改造、重要交通地段改造、居民建筑转角空地建成的19处街心(街角)绿地,面积达1.6万平方米。
“棚户区拆迁改造难度巨大,不仅要妥善安置原有居民,还要与关联单位反复沟通协调。净地后好不容易释放出来的城市空间,市委、市政府全都规划改造成为绿地空间,可见决心。” 市城管局园林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他们一直本着“见缝插绿、美化空间、贴近百姓、服务市民”的思路,深入挖掘公共资源,无论大小,随拆随建,让绿色离百姓更近,让城市绿地分布更均匀。所以在建设中,既要考虑景观性,也要让功能性最大化服务于民。“明年我市还将建设不少于30个街心(街角)绿地,争取将来让主城区的百姓出门三五百米就能看到绿色。”他说。
“点、面、环”绿化格局辉映大生态
哈齐高铁通车后,我市决定沿原滨洲铁路桥打造一座新颖独特的铁路博物馆公园。公园沟通两岸,南起道里区森林街,北至松北区太阳岛警备路,全长3.5公里,总用地面积达14万平方米,工程已经在9月份启动,计划一年后完工。按规划,将在高铁沿线建设中东铁路博物馆、绿地广场公园及停车场等一系列绿化景观,打造绿色慢行系统,形成横跨江南、江北的景观休闲游览观光带,完工后将为我市增加绿地面积4.6万平方米,增植树木、灌木近万株。负责该项目的市建委相关人员介绍:“到那时,坐在哈齐高铁列车上穿行冰城,人们看到的将是满眼绿色,风景会很美。”
事实上,这只是我市园林绿化发展布局中的一步。几年来,我市陆续编制完成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修编(2012-2020)》、《城市绿线规划(2012-2020)》等专项规划,以及《城市道路绿化设计导则》、《城市居住区绿化设计导则》、《城镇园林绿化植物栽植规范》等地方标准。这些规划和标准,都指引着城市一系列的核心项目、重点工程建设,必须要在巩固原有园林绿化的基础上,使绿地增长与人口和建设用地增长相协调,实现城乡一体绿地网络化。
为此,我市相继建成一苗圃休闲公园、香坊油坊街“中国亭园”、星光街路路侧游园等18处公园游园;外滩绿地、征仪路东侧林地等12处林地;爱建街角绿地、湘江路绿地等21处绿地广场;结合市级棚改项目,完成惠民项目民生尚都二期、好民居配套绿化;结合城区道路建设,完成了三环路市公务员小区段、青山路、燕山路等道路绿化……
这样的布局,将形成点、面、环串联呼应的绿化格局——主城区街心绿地+周边公园、湿地+环城、铁路沿线绿化带。市城管局园林办负责人对这一格局的解读是:“让城市绿量更均匀分布,从而构建出绿环围绕、绿楔导风、绿网交织、绿链衔接的城乡绿色空间。将可以更好地发挥园林绿化改善‘小气候’,推进‘大发展’与保护‘大生态’的作用,把哈尔滨建成为山环水抱、城林辉映的宜居城市。”
惠民工程,按照百姓心愿建
在一处处或大或小的绿化项目的推进中,设计者们不仅仅为绿而建,还把它当成丰富城市内涵的亮点。重点突出地域特色、最大化地结合功能性、与周围建筑风格搭配协调、提升文化品位……这些要素都在考量之内。
为此,位居道外老城区居民楼群中的绿地里,丁香配以金叶榆,景观小品突出平民生活中“家”的元素,并将老道外的民俗文化“中华巴洛克”建筑符号融合在一起;在马家沟绿化带建设中,怎样结合原有的绿化和固有设施,让景观更好地与水系配合,更好地服务百姓,都让建设者们煞费苦心。不但请专家多次论证,也向周边居民进行了大量调查询问。最终,一座座木质结构的亭子、圆形鹅卵石铺就的地面,一个个细节让风景更优美,让人们更舒适。
惠民的工程和贴近百姓心愿的建设意识,得到了让百姓满意的答卷。道外区的一位园林工作者告诉记者;“建设中我们感触最深的是老百姓特别积极参与,工程推进中,有的百姓天天来看,给我们送水送饭,不停地感谢我们,还提了大量有建设性的意见,这也让我们更有动力和信心把绿化工程做好。”
家住香坊区油坊街的一位市民看到家门口的垃圾场变成公园以后,感慨地说:“哈尔滨的园林城市建设,让我们身边公园更多了、树更绿了、广场更大了,这就是我们老百姓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