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届哈尔滨冰灯艺术游园会下周就要开幕了。这届哈尔滨冰灯艺术游园会以“冰灯之约·冰城印象”为主题,从设计到施工都是高标准、高质量,力求每一座冰雕都能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回归“最地道”的味道。这样的“原味”勾起了不少人对儿时冰灯的追忆。
昨天,第三批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称号获得者、从事冰灯设计建设50年、今年80岁的张永滨讲述了自己50年的冰灯生涯。他说,冰灯是每个冰城人到外地最骄傲的“谈资”,那些年,不看一次冰灯咋好意思说自己是冰城人。
1 那些年我们追过的冰灯
不挤掉帽子踩掉鞋
不叫看过冰灯
上世纪60年代,虽然物资匮乏,精神生活却很活跃。南方春节时的迎春灯会让冰城人羡慕不已,冰城人的冬天生活里难道只有滑冰、抽尜?当时市领导视察时在香坊区看到一个商户在门口摆着方方正正的冰块,里面还点着蜡,觉得很有创意,就提出了“效仿”南方办灯会的想法,被很多人认可。
1963年2月3日,哈市决定办冰灯游园会。全市园林系统900多人就忙活开了,家里的水桶、脸盆都拿来当冻冰的模具,当时负责兆麟公园文化活动的张永滨还找到铁匠打造了五角星、八角形、飞机、鸽子等金属模具。2月7日冰灯游园会开展,1000多盏冰灯、冰花摆进了公园。形状好看的挂起来用灯泡点亮,形状普通的摆在桥头和桌子上,用蜡烛当灯。
2月7日晚16时开园,数万人从哈市大街小巷向兆麟公园南门、西门涌来。设立好收费1角钱的门岗瞬间被挤开。兆麟公园里的人多到走不动。害怕发生踩踏事故,张永滨在西门安排了秧歌队和舞狮队表演,引导客流往防洪纪念塔缓慢前进。3个小时后,园里赏冰灯的人群才出现了流动的迹象。挤掉帽子、踩掉鞋的不少,根本没办法低头捡起来。
当晚,兆麟公园创下史上单日客流纪录——约6万人看了冰灯,这个数字就连现在的冰雪大世界都无法企及。虽然冰灯没经过特殊设计、表达方式很原始,但这届冰灯游园会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哈尔滨的冬季生活。
2 冰灯其实是“土特产”
八届游园会时
工艺水平已达到巅峰
第二届冰灯游园会之前,设计先行,政府成立冰灯办,入冬就开始谋划冰灯游园会。冰从江中开采,冰建筑能达到七八米高。全市建设系统数千人参与建设,各行各业的木工入园雕刻冰雕。哈尔滨艺术学院雕塑系师生被“全窝端”,变成冰灯办雕塑创作室。筹备冰灯游园会,大有打一场战役之势。冰灯游园会有了现在的模样。1967年之前,看冰灯一直是冰城市民冬季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展出约2个月,每届都有120万人次以上的客流量。
1979年恢复第五届冰灯游园会。经过几届的磨练,到1982年的第八届冰灯游园会时,工艺制造已经达到巅峰。传神,成了当时园内冰雕作品的普遍标准。张永滨回忆说,当时雕刻的孔雀开屏冰雕,孔雀翘着头、咄咄逼人的眼神和趾高气昂的傲气让人老远就能感觉到。当时高大的冰制宝塔,10多个木工得围着建好几天,塔脊上的螭首、垂下的铃铛等一些细节,都刻画得很细致,比真的还真。
“冰灯热”在那些年居高不下。哈尔滨人到外地,被问及最多的就是冰灯。张永滨说,要是跟外地人说你没看过冰灯,都会被人笑话,怀疑你是不是哈尔滨人。有不少冰城人认为冰灯是俄罗斯人传来的。张永滨并不这么认为,他说,很早的时候,生活在江边的渔民家里都有马,饮马的水槽在室外冻冰,渔民就把成形的冰灯壳取出,罩在油灯上,既防风防雨,又能帮助他们在江面上捕鱼,这是最早的冰灯雏形,冰灯并非舶来品。
3 冰灯的“原味”究竟是什么
冰是冰灯的躯壳
灯是冰灯的灵魂
科技的进步,让冰灯越来越好看。由于冰本身的限制,冰灯的纯手工工艺并没有像从白炽灯到LED光源,从手动工具到电动工具那样出现“革命”性的变化。纯手工工艺的瓶颈也让冰灯建设从精雕细琢的技术活,变成了又高又大的体力活。
1995年之后,冰灯已成为哈尔滨的名片,享誉全球。张永滨带着自己的团队,国内、国外满世界地参加比赛和商演。与加拿大、美国、俄罗斯、日本等顶尖高手过招,张永滨依旧从容拿奖。一提哈尔滨冰灯,业内都竖大拇指。冰城的冰灯与老牌劲旅的手工几乎不差,伯仲之间的是作品的内涵,其实就是冰灯传递出的精神。
今年,兆麟公园的冰灯游园会要力求打造高质量、高标准的冰灯,每件作品都是小而精的艺术品。这让张永滨十分高兴,他觉得这种回归会让冰灯这棵老树盛开新花,冰灯传承下去的应该是当年极富拼搏和创新的“穷棒子灯”精神。
原味的冰灯究竟是什么?张永滨思考良久,他说,冰灯是冰做躯壳,灯做灵魂,虽然是生命短暂的艺术品,但它能散发出一种向上的精神。冰灯的“原味”不仅要用心设计制作,还要包容某种能量。看过的人不仅会被冰灯的工艺征服,同样会被冰灯的故事所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