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尔滨园子里听相声的已大多是“80后”和“90后”。

黑龙江德云社的“包袱”不仅新,还抖得飞快。
“灰太狼”
“狼行千里,吃肉。”
对以“京津派”为主的德云社来说,从北京到哈尔滨的千里之行,存在惊险一跃。
上世纪,以于世德、师胜杰为代表的一批演员,曾是全国相声界声名赫赫的“东北虎”。其“凶猛”在于,东北人天生具备三分表演天赋,喜欢吃“开口饭”,在这个土壤里摸爬过的演员,“包袱”抖得更响。尽管上世纪90年代起全国相声衰落,但在哈尔滨,一直有听相声的丰厚土壤。
只是,近10年间,这个被郭德纲称为“相声窝子”的地方始终低迷。
相对百乐会来说,黑龙江德云社依托在整个德云社演员体系内。德云社演员分6个队,在全国6个剧场轮演,每两个半月轮一圈。黑龙江德云社每周演6天、票价在30元至380元。每个轮来的队都有“底角儿”,大多是郭德纲的徒弟。除了当时处于上升期的岳云鹏,很多“角儿”都跟师父上过电视。
不过,“有郭德纲吗”是郭德纲首演3天后离开哈尔滨很长一段时间,人们路过德云社问的同一句话。
当初,于世德之子于浮生和郭德纲一起将黑龙江德云社常驻剧场选在百花剧场,令很多哈尔滨人感动。这里地处“老道外北市场”,旧时聚集了大鼓、评书、相声、杂耍等艺人,号称“哈尔滨天桥”。
伊春人张鹤伦是德云六队队长,多次被派到黑龙江德云社“攒底”(最后上场的演员)。这个在北京小有名气的“角儿”,以为“大街小巷都知道德云社”,没想到连他在哈尔滨的哥们都不知道“德云社有什么可听”。北京是流水观众,买的是德云社的账。在哈尔滨,相声是生意,更是“熟意”。大部分哈尔滨人只认郭德纲,老郭不来,观众很快散去。
德云社“总教习”高峰负责为学员授课。他是“元老级”演员,深受郭德纲敬重。黑龙江德云社开业起,高峰每次轮演必到哈尔滨。这个京津观众心中的重量级“大角儿”,在哈尔滨遇到最惨的一次,台下只有30多名观众。
“就那么几张熟脸。”在黑龙江德云社小剧场后台,艺术总监于金洋向《新晚报》记者回忆,“哈尔滨不像北京,4个剧场能形成一个市场保护。咱们观众也真‘狠’,觉得不好笑,一点儿响都不给,直接把演员撂台上……”
张鹤伦不止一次在相声里调侃观众的“酷”:嗑着瓜子,玩着手机,偶尔往台上瞄一眼,“这人谁呀,怎么还不下去……”
“狼”的余威持续了5个多月后,狼还是狼,只不过是一只“灰太狼”了。
2015年夏,德云社在哈尔滨遭遇“寒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