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3岁的刘桂兰老人佩戴着爱心腕带笑着说,要为活动点100个赞。
天还没亮就来排队的、老两口搀扶着一起来看病的……在昨天的哈报集团与市一院联合举办的全市首场阿尔茨海默症义诊现场,市第一医院门诊大厅内人头攒动,500多名前来参加义诊的市民将义诊专家团团围住,他们一边描述着患者的病情,一边说着患病后每个病人家庭的种种变化,期待着通过义诊明确病情。
A 陪着“老小孩” 首次了解阿尔茨海默症
昨天不到5时,尚大娘就来到市一院门诊大厅等候领取义诊号。
“我是带着69岁的弟弟来看病的,他7月份走丢过一次,也不知道是什么病,准备让专家给诊断一下。”尚大娘告诉记者,她的弟弟尚衍柱7月初因脑梗住院治疗,出院后没几天就走丢了,找回后就开始出现“不认人”的症状,家人一直以为是脑梗留下的后遗症。
“这几天我看报纸才知道弟弟有可能患了阿尔茨海默症,很多症状都特别像。”尚大娘说,弟弟就像“老小孩”一样,每天总想到处走,为此,今天他们一家来了4个人陪他看病,“得不错眼珠地看着啊,就怕走丢。”尚大娘说,哈报集团这次组织的活动太有意义了,给他们这样不了解阿尔茨海默症的家属一次学习的机会,以后全家可以更有针对性地照顾弟弟。
B 替老伴来看病 手攥着报纸抹眼泪
义诊现场,一位大娘独自站在角落里抹眼泪,手里攥着写有义诊消息的报纸,因为多次翻看,已经皱皱巴巴了。
大娘说她叫张丽华,74岁了,今天从平房区过来想为老伴咨询病情,“太难了,太难了!我老伴患小脑萎缩已有10年,刚吃过饭就会忘记,半夜睡着睡着就会突然起来说家里进小偷了,只要一出门就找不到家……”大娘红着眼睛说,子女上班都忙,她不想给子女添麻烦,这10年来基本就她一个人负责照顾老伴。
“前两天看报纸说有这个义诊活动,还可以给戴腕带,我就想着一定得来,报纸就一直在兜里揣着,就怕把时间和地点给记错。”张大娘说,不敢带老伴来,这么远怕他走丢了,自己今天先来给老伴咨询一下病情,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如果严重就把老伴领来做全面检查。

义诊专家正在耐心地看患者的病历。
C 老两口同患病 一起搀扶戴上腕带
在义诊现场,除了子女陪同来看病的,还有都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老两口一起来到义诊现场的。
77岁的宋大娘与78岁的蒋大爷来到医院后,宋大娘颤颤巍巍地从包的夹层中拿出一个卡片袋,里边装着她和老伴两个人的身份证,一张已经泛黄的纸上写着女儿的电话号码:“姑娘,你就照着这个写吧。”当被记者问及“二老带照片了吗?”宋大娘“哎呀”一声说:“想着想着,还是忘了。”蒋大爷一听,说道:“我就说我装证件,看看你又忘了吧……”
原来,两位老人都不同程度患有阿尔茨海默症,二人从来都是一同出行。因为唯一的女儿在外地工作,两个人只要外出就将写有女儿电话、自己家庭住址的卡片随身携带,防止意外走失。将信息填写完毕,记者和医护人员为两位老人拍好照片、戴上腕带,两位老人一起搀扶着离开了。

74岁的张丽华老人替老伴来看病,手拿写有义诊消息的报纸边说边落泪。
D 专家现场指导 患者家属要多理解
67岁的刘大娘患病两年多,老伴王大爷带着她来到医院义诊,每每说到老伴的病情,王大爷都开玩笑地说:“她啥啥都忘啊,刚吃了早饭,一问吃了啥,一点说不出来,就是得了傻子病……”话音未落,刘大娘狠狠打了老伴一下,给了王大爷一个“白眼”。
市一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张一告诉王大爷,患上阿尔茨海默症初期表现是认知功能下降,极易导致病人产生强大的心理落差,所以家属与病人交流不要使用病人敏感、反感的字眼,以免患者受到刺激加重病情。康复科主任郝玉鹏对患者家属进行现场指导,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患者,初期可通过药物延缓病情,但随着年龄增长,病情会逐渐加重。可在康复科对记忆力、注意力、计算能力进行系统训练,也可到门诊或接受远程治疗。患者家属经过培训也可自行在家中进行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