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寿县润和专业养殖场的西门塔尔牛。
榨油厂主打的笨榨大豆油。
牛粪沤制的有机肥给田间大豆提供充足养分,收获的大豆运进车间笨榨出一桶桶豆油,豆田里的秸秆和榨油剩下的豆饼又成了牛的“美餐”,最后优质牛肉、牛奶、牛皮、牛骨和笨榨豆油打上“冰城制造”标签走向全国市场……10日,记者在延寿县走进牛舍、步入车间,真真切切地感受了一头牛“牵”出的致富产业链条。
牛舍到车间,带鼓“钱袋子”
隆冬时节的延寿县安山乡兴山村旁,成群结队的牛走出建在山中的牛舍,沿着通道缓步前行。这是延寿县润和专业养殖场的“林间散步”时间,500余头西门塔尔牛分批上山觅食、遛弯儿。
就在牛“散步”的同时,在养殖场打工的兴山村村民委信正在饲料加工间里忙活着。他熟练地操作粉碎机和打包机,机声隆隆中一包包秸秆饲料包下线。“把秸秆混着玉米、豆饼,一起粉碎打包,在包里发酵40天后喂牛,特催膘、特下奶。”今年56岁的老委告诉记者。
粉碎完秸秆,趁着“散步”的牛没回来,老委又拎着铁锹走进了牛舍清理牛粪。“这牛粪可是宝,我们养牛场有个沤粪池,把牛粪收集起来发酵沤制有机肥,开春施到地里劲儿老大了。”老委说,村里的种植户心里都有杆秤,有机农家肥更绿色、更健康,比化肥好。
去年,老委家的15亩地都种了大豆,地里撒的就是养牛场的牛粪肥。“虽然雨大受了点灾,但也算是丰收了。”收了豆子,老委开着四轮车把田里的秸秆拉进养牛场,秸秆留下了,他也留下当起了饲养员。
老委在养牛场打工,一个月工资3000多元。两个多月前,老委的儿子小委也走进养牛场,小委的工资比老委还高,一个月5000多元。“我是村里、榨油厂、养牛场三头跑,每天把从村民手里收上来的大豆运到榨油厂,再把榨油剩下的豆饼送到养牛场喂牛。”小委说,他家种的15亩大豆都卖给了榨油厂,“价格比卖给粮贩子高,一斤多赚了一角多钱。”
临近春节,榨油厂也进入了加工和销售旺季。豆油卖得多,大豆用得多,豆饼产得也多,小委每天开着货车紧忙活。每次,在养牛场碰到父亲,俩人也没工夫闲聊,但笑容挂在父子俩的脸上。
就地一转化,产品抬身价
“只要油好、奶纯、肉健康,谁都 会抢着要!”在榨油车间里,张金贵拎起一桶刚下灌装生产线的笨榨豆油告诉记者,看豆油的色泽就错不了。
张金贵的底气就来自这条循环的产业链条。2017年,张金贵投资2000余万元牵头建起了润和专业养殖场,500头身形结实健硕的西门塔尔牛在村边的大山里安了家。它们承载起周边村屯乡亲们的脱贫致富希望,不少原本计划外出打工的村民,就近走进养牛场纷纷变身“牛厨师”“牛月嫂”。
“想要提高肉价、奶价,那就得让牛吃好。秸秆是牛的主要饲料之一,给牛喂秸秆,也使秸秆变废为宝。”保证饲料的安全和高质是张金贵最初的想法。从建成那年起,养牛场春季给周边的乡村农户免费送牛粪沤制的农家肥,秋季收购乡亲们的秸秆、玉米加工成饲料喂牛。
随着养牛场发展渐渐步入正轨,张金贵又有了更深的感触:“小富即安肯定没大发展,把产业链多套上几环、拉得更长些,才可以抢占市场,带动更多村民致富。产业‘一条龙’调动起来,才是真正的循环产业,才是乡镇企业未来的发展之道。”
于是,去年秋天,张金贵承包下延寿县寿山乡三星村的笨榨豆油厂。“榨油厂主打的是笨榨大豆油,5升装零售价90元。”张金贵说,有机牛粪肥种出来的大豆,再加上传统笨榨工艺,豆油炒出来的菜特别香。节前订单已经接到手软,加工都忙不过来。
不光油好,用秸秆和豆饼喂牛,牛肉和牛奶的品质也好。养牛场注册的“鲜牛林间”品牌,牛肉、牛奶已经走上了市场。
“在这条循环产业链条里,我们实现了植物蛋白向动物蛋白的转化链条搭建,在转化中,我们的农产品提高了品质,也抬高了‘身价’。”张金贵说。
补强产业链,做大“牛文章”
拉长的产业链把田间地头、山中牛舍、榨油车间连接起来。和老委、小委父子一样,周边乡村里不少农户走进牛舍、车间,成了这条产业链条里不可缺少的一环。
随着产业链运转,张金贵有着更长远的规划,过去养牛场和榨油厂来回跑的他,最近飞了好几趟三亚。
“三亚的东北老乡多,他们肯定想念家乡的味道。不管是当地人还是东北老乡背后都是巨大的市场,我们在三亚的门店正在打造中。咱延寿、哈尔滨的牛奶、牛肉、笨榨豆油很快就能端上南方市民的餐桌。”张金贵信心满满。
在往返三亚和哈市的路上,张金贵还“顺道”去山东、河北作了考察。10日,养牛场召开了新年第一次会议。会上,张金贵向员工们说出了企业的未来规划:“2020年,我们除了要扩大存栏量,还要补强产业链条,发展深加工,牛骨做骨粉、牛血做饲料或血清、牛油做火锅底料、牛心瓣膜做高端药品、牛皮做时尚穿戴用品,我们的榨油厂还可以开发山核桃油等多种产品,只要我们不停下脚步,未来市场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