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冰城新闻
  • 单元清出两车"古董级"垃圾
  • 本周这些小区燃气入户安检
  • 平房废烟囱水塔周四前全拆
  • 省森工总医院义诊火爆开启
  • 三对三篮球赛混血小将抢镜
  • 患者最想问的专家一次解答
  • 排涝人员捡多个车牌快认领
  • 市民每日食用近2000吨鲜果
  • 正能量圈强势吸粉 冰城人爱心爆棚
    哈尔滨新闻网-哈尔滨日报2019-09-03 07:44

    哈尔滨蓝天救援服务队整装待发。

      从热心帮助邻里的“活雷锋”,到10余年爱护野生动物的鸳鸯粉;从修葺公物的义务服务队,到在灾难面前逆向而行的救援志愿者……从一个人到一群人,大家因共同的爱好走到一起,互相影响互相带动,让传递城市正能量的群体越来越多、圈子越来越大、范围越来越广。

      目前,已注册的哈尔滨公益志愿者就达到近124万人,涉及医疗、抢险等22个行业和领域,还有更多“社区热心人”是没注册过的。身在各种“正能量圈子”中,哈尔滨人感受到了生活的充实快乐和思想境界的升华。

      急你所急专业救援

      “技能正能量圈”奔赴各种现场

    蓝天救援队队员在检查装备。

    蓝天救援队准备下水施救。

    蓝天救援队抵达救援现场。

      整整一个夏天,哈尔滨红十字蓝天救援队队长赵鸿亮和队员们几乎每天都奔波在救援现场。8月24日至27日在牡丹江进行水域实战培训;7月30日,在阿城救援被洪水围困人员……在救援现场的每一天,赵鸿亮和队员们都忙碌到后半夜才能睡个囫囵觉,和衣而卧则是常事。而第二天一早,队员们又赶赴救援一线。从2010年成立蓝天救援队以来,赵鸿亮就放弃了所有的个人时间,一心扑在公益救援上。让他感到欣慰的是,如今的救援队已经从当年的21人增加到200多人,而他们的救援行动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了解了专业救援的重要性,并用专业技术吸引了越来越多乐于助人的正能量人群。

      拨通赵鸿亮手机时,他和6名队员正在肇东救援现场,电话里时不时传来户外嘈杂的人声。他说,最开始加入救援队,源于当年从电视上看到汶川大地震后身穿蓝色衣服的专业救援人员。平时就爱助人的赵鸿亮马上找到志同道合的21个朋友,成立了哈尔滨蓝天救援队。

      作为一个民间的救援组织,救援资金成为最大的问题。“我们那时候什么都得自己掏腰包,没有办公地点,没有专业救援设备,没有专业救援人员。”赵鸿亮说,那时候几乎每个队员每年都要自己倒贴上万元,“我自己这些年至少搭了十几万元进去,工资全搭不说,有时还得跟媳妇要钱。”但好在爱人对他的救援事业十分理解,“她说这是做善事,是好事,我支持你。”

      地震、海啸、抢险、野外搜寻等专业救援都有蓝天救援队的身影,2017年苇河、2018年巴彦、2019年尚志抗洪抢险,蓝天救援队的队员们都出现在最危险的第一线。让赵鸿亮印象深刻的要算2015年到尼泊尔救援。2015年4月27日,根据中国蓝天救援队的要求,哈尔滨红十字蓝天救援队队长赵鸿亮和队员陶冶、王春峰3人,带着卫星电话、净水器、日常用品及各种救援器材奔赴尼泊尔地震灾区开展国际人道主义救援。

      这是赵鸿亮第一次参加国际救援,总部要求参与队员必须受过两年以上专业系统培训,而且每人1万多元的机票以及相关装备、给养都是自掏腰包。许多人对他们的行为并不理解。赵鸿亮却说:“当有一天你掉河里了,想抓根稻草都没有的时候,有一双手把你救起,你是什么感觉?如果有一天你的亲人朋友被埋在废墟里,求助无望的时候,有人把他们从废墟里救出来,你是怎样的心情?钱也好,时间也罢,有什么比生命还重要?”

      关键时刻,救援队能依靠队员们强大的救援技术“所有急难险重的任务,说白了,就是其他救援人员解决不了的我们都能干”。赵鸿亮记得,2018年7月20日,巴彦洪水决口,有4名农民被困在高岗上。洪水湍急,消防人员尝试了6个小时都无法接近。于是,有人提出让蓝天救援队试试。“当时我记得我们赶到现场时已经半夜11点多了,我和队员查看了一下现场,判断需要两个小时左右能把人救过来。”赵鸿亮说,通过专业绳索技术,我们只用了1个小时40分钟就把4个老乡成功解救上岸,当时老乡在水里泡了10多个小时,又冷又饿又害怕,上岸后几乎瘫在地上了,“不过这时候他们还不忘一个劲儿地对我们说谢谢。”赵鸿亮说。

      每次救援都是一次异常危险的旅程。赵鸿亮要求队员在每次行动之前,都要对险情进行科学的评估,只有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才能救援。如今,赵鸿亮和队员几乎对黑龙江周边地形地貌了如指掌,哪里经常发洪水,哪里有地震带,哪里土质松软,“这些都是通过专业培训获得的知识,因为我们的强项就是依靠技术救人。”赵鸿亮说,事实证明,只有掌握最先进的救援技术,才能在最宝贵的“黄金时间”救出更多的生命。

      “别害怕眼前一切未知的危险,伸出援手心就不再遥远,梦想指引着我们未来勇往直前。”这是蓝天救援队的理念,也正是队员们勇往直前的精神,感染和带动了越来越多人加入。

      赵鸿亮说:“我在微博、微信上发救援队的救援动态,许多陌生人就在下面留言,说,大哥,你们太了不起了,我们也要加入当地的救援队。还有我的同事、朋友,知道我参与救援,就捐钱、捐物,给我们提供帮助。他们说,你们这是靠技术救人,是可以抵挡洪水猛兽的技术‘神兵’,这种正能量必须传递下去。”

      在哈尔滨,这样专业的义务救援服务队还有很多,都是一带十、十带百地不断扩大着圈子。他们活跃在每一场大雨大雪大风后,活跃在江边、街头,在市区中积水处,也时常能看到他们拉车推车的身影。因为有他们,让哈尔滨这座城市永远处在温暖中。

      鸟更多树更茂

      “生态正能量圈”生机盎然

    鸳鸯粉放飞捡来的小鸳鸯。

      8月29日9时多,哈尔滨鸳鸯粉志愿服务队的老李、老徐和老杨在兆麟公园鸳鸯湖周边巡查时,远远看见公园一棵被专门用作鸳鸯窝的枯树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老李连忙拿出相机拍下来,放大一看,好家伙,这个鸳鸯窝被蜜蜂筑成蜂巢了。“怪不得今年鸳鸯一窝也没在这里坐过,原来是‘蜂占鸳巢’了。”老李他们几个既兴奋又担心,兴奋的是公园环境越来越好,像灰喜鹊等其他野生物种越来越多,担心的是这处离鸳鸯湖最近、条件最好的“鸳鸯别墅”被占了。

      提到鸳鸯窝,让老李他们这些铁杆鸳鸯粉操碎了心。园子里鸳鸯越来越多,去年达到170多只,光是今年就孵了16窝小鸳鸯。“从5月初到7月末,鸳鸯进入集中坐窝孵化阶段,鸳鸯爸妈找到合适的家至关重要。”老李说,一般鸳鸯都选择在树洞坐窝,但公园里适合坐窝的树不多,鸳鸯粉志愿服务队的队员们就到处琢磨给鸳鸯人工搭窝。最开始,在鸳鸯湖中央建了一个类似鸟巢的小窝,“好在湖里的水不深,大约刚过膝盖,我们几个老头中身材高一点的人蹚水过去。”老李说,四五月份,春寒料峭,湖水正是冷的时候,上岸得赶快裹上大衣。

      鸳鸯粉们与公园绿化工人混熟后,他们看见工人要锯掉一些枯死的老树,于是就废物利用,把枯树截成一段段的树桩,中间再用斧子掏空,两侧订上木板,就是鸳鸯窝了。“现在园子里有16个人工鸳鸯洞、16个天然鸳鸯洞,足够这些鸳鸯自由选择了。”老杨说。

      每年开春,鸳鸯志愿服务队的骨干们就忙活起来了:小车每天给鸳鸯们买新鲜的面包虫;老陈花3000多元买来人工草垫铺在窝前,怕小鸳鸯跳巢摔伤;老李、老徐他们忙着做鸳鸯窝;还有更多不知名的市民从家里拿来小米、大米等粮食;专门拍摄鸳鸯的摄影师孙伟还把拍鸳鸯获得的800元奖金全都捐了出来……

      “这几年,鸳鸯粉群体从最开始的几个人扩大到100多人。”老李说,如今,这支队伍还在不断扩大,从老年人扩大到年轻人,从本地人扩大到外地人。

      鸳鸯粉小车说,从开始喂食躲着人走,到现在看见我就主动迎过来,有时候,我一吹哨子,满湖的鸳鸯都游过来,跟见了亲人一样。

      在松花江边、在三沟一河、在太阳岛、在每一个社区庭院,都活跃着如鸳鸯志愿服务队一样的“圈子”。大家因对生态环境的热爱走到一起,互相影响互相带动,用业余时间共同服务于哈尔滨的环境,让哈尔滨的生态变得越来越好,也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圈出活力和热爱

      “社区正能量圈”感染每一个人

    桥北小区的社区正能量圈让居民充满活力。

    桥北小区有老人生病,很快就有热心人将其送到医院。

      8月28日15时,初秋和煦的阳光洒进通达街道三孔桥社区桥北小区李凤仙阿姨家,78岁的邻居吴广信老人高兴地唱起《革命人永远是年轻》。谁能想到,他在8年前还饱受抑郁症困扰,天天足不出户,寝食难安,常年靠吃药生活。而帮助他走出阴霾的,就是他身边的这群不离不弃的老兄弟、老姐妹。

      “我啊,能再活回来多亏了李凤仙和她老头姚伟民。”吴广信说,2011年,刚退休不久就患上了抑郁症,那时候晚上睡不着,白天觉得干什么都没意思,甚至都不愿跟老伴说一句话。身为2栋楼长的姚伟民和李凤仙就经常到家开导他。2017年,在李凤仙多次上门劝说下,老吴才勉强答应参加社区的大合唱。在与邻居几次彩排中,老吴从最开始的一句话不说到后来脸上逐渐出现了笑容,到最后能和院里的邻居见面说话,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从此,老吴在大家的带动下,越来越开朗,药也不吃了,精神头越来越好。闲暇时间,老吴不仅积极参加社区的各项活动,还挥毫泼墨,给大家写春联、写大字。

      “老姚就是‘活雷锋’。”68岁的王丽新说,邻居家有啥事,只要老姚知道了,不管啥时候,他撂下碗筷抬腿就走。“去年过年,他一天给小区居民磨了40多把菜刀。”王丽新说,大年初三,我家下水道堵了,大过年的,我也不好意思找老姚,就给亲属打电话。在小区里碰见老姚,问我去哪?我说去接人修管道。老姚还挺不高兴,说我这么近你咋还舍近求远呢?最后还是老姚给修好的,弄得浑身都是脏水。他却像往常那样憨憨地一笑,说都是邻居,有啥客气的。

      作为一楼之长,老姚把该干的不该干的全干了。按照大家的说法,就是“他眼里有活”。每天早上四五点钟,老姚把全楼清扫一遍:院里贴小广告的人,他发现就一直跟着,坚决不让贴,有几次还遭到威胁。今年,供暖公司要对居民供水管道进行升级改造,但许多居民家的供水管道都被包在装修里。整个夏天,老姚一家家帮忙改造,每天都灰头土脸地回家。

      “老姚给大家办正事,他老伴就组织大家搞活动,让我们邻里间处得比亲戚还亲。”王丽新说,老姚的老伴李凤仙经常张罗社区组织的百家宴、大合唱,还组织社区老人走出社区,到冰雪大世界、亭园野游。

      当文明互助在人们心间播下种子,文明之花就处处开放。作为一个有近20年楼龄的老旧小区,桥北小区楼里楼外干净整洁,地上连片树叶都没有;小区凉亭里,居民自己掏钱安装的太阳能灯,让小区夜生活不再黑暗;每一个楼道入口处,都有为老人安装的上楼把手;附近小区停水,小区居民自发组织每天给停水小区送水。

      “我当初是从齐齐哈尔退休来哈尔滨给儿子看孩子的。”老姚说,到了哈尔滨,来到这个小区,潜移默化地被身边的人带动,你帮我,我帮你,自然而然形成了互相帮助的氛围。“这就是正能量圈。”

      老姚这样热心公益的人几乎存在于哈尔滨每一个社区里,他们自发形成,把正能量传达给别人,让邻里更和谐。他们并没有任何“认证”。而有“认证”的“正能量圈”有数据可查。据哈尔滨市文明办介绍:目前在黑龙江志愿服务平台注册的哈尔滨志愿者1239898人,志愿服务站3932个,涉及医疗、抢险等22个行业和领域。

      十几年来,冰城人加入公益组织、救援队、志愿者队伍从“风尚”变为“日常”。在这种充满正能量的圈层中交友、赋予生活更多意义,城市文明也随之升华

    稿源: 哈尔滨新闻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 万佳 戴刚 )
    编辑: 曲晨辰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哈尔滨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深圳(哈尔滨)产业园区今天开工
  • 明年起保健食品必须标注“不是药品”
  • “方便”更方便了 2654座公厕免费开放
  • “最北自贸区”加速释放冰城发展新动能
  • 9月2日至10月25日南跃街部分临时封闭
  • 促进重点产业项目建设 建功新龙江振兴哈尔滨
  • 这3所学校专业调整、学校更名收费标准基本没变
  • 师大附中和哈三中上榜2019年自主招生百强中学
  •  
  • 总书记关心的百姓身边事|职业教育
  •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
  • 辛识平:美化暴徒包藏乱港祸心
  • @所有人,香港有这样一群“伤痕修复者”……
  • 香港警方:修例风波以来共拘捕1117人
  • 中国高度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成就述评之二
  • 700字说70年|中国1小时“含金量”大不同
  • 问答70年|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是什么体验?

  • 版权所有:哈尔滨新闻网 Copyright 2011-2015 www.my3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国新网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经营许可证编号:黑B2-20060663 黑ICP010010-2

    如有任何问题请联系我们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复制 Email:web@my39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