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4时30分,姜萍准时起床做早餐,5时15分赶335路第一班公交车,80分钟后到太平镇,再骑20分钟摩托车到道里区太平中心小学校,此时已经7点。这条“下乡”路,她一走就是29年。多年来,姜萍有很多机会调到市区,她都拒绝了,只因为:“我是在那片沃土上成长起来的,也要把全部的爱回馈那里的孩子。”
孩子手术母亲病重
她依然坚守三尺讲台
“乡村孩子,并非天生比城市孩子素质差,而是后天的环境、教育,限制了他们的发展。”1990年师范专业毕业,姜萍在太平镇村小学做了一名教师,“成就乡村孩子的梦想”成为她的职业梦想。
为了孩子们,她每天奔波在“下乡”路上。2004年,姜萍的儿子要到市区上初中,她把家搬到顾乡,孩子上学近了,她上班要多走几十公里。姜萍特意买了一辆摩托车,每天4时30分起床,坐完公交车,再骑摩托车。“前些年,村里都是砂石路,每天到学校时,我都灰头土脸的,后来村里修上了水泥路,我骑摩托车也快多了。”
姜萍把全部精力都献给了这些天真质朴的学生。儿子在哈医大二院作鼻窦炎和扁桃体摘除手术,她没请一天假;母亲从病重到临终,她都无法侍奉在病榻前;阑尾炎手术未愈的她,忍着伤口的疼痛返回学校为学生上课;因颈椎病严重到走路吃力、因脑供血不足晕倒、胳膊骨折,她依然坚守在课堂。
不能眼看孩子辍学
她帮贫困女学生垫学费
午休、下班后、周末都是姜萍的家访时间,每位学生的家庭情况,她都摸个透。1994年,班里有一个女孩家境贫困,姜萍经常为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女孩小学毕业后,姜萍得知她因无法支付初中50元学费无奈辍学时,毫不犹豫地帮她交了学费,那时,姜萍每月工资不到200元。“我少吃点,少穿点都无所谓,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学生辍学。”
从教29多年来,姜萍每学期都自己花钱给学生买学习资料、买小奖品,表扬孩子们的成长和进步。这笔支出,从最初的十几元钱,涨到现在的1000多元。姜萍戏称:“使小钱儿办大事儿。”花样翻新的奖励和奖品,孩子们收获着自信心和荣誉感,丰盈着姜萍振兴乡村教育事业的力量。
自费买电脑
她将多媒体带进乡镇小学
姜萍热爱三尺讲台,更想让农村孩子享受和城市孩子一样的教学水平。
2007年,多媒体教学走进市区小学。“我也要让我的学生体验多媒体教学。”姜萍一咬牙自费4000多元购买了一台笔记本电脑,当她的课件通过电脑在电视上展示给学生时,孩子们惊讶的神情,她一直铭记于心,心中一个声音响起:“一定尽自己最大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让孩子享受优质的教育。”在课堂上,她清新愉悦、幽默风趣的教学风格让学生轻松掌握知识点,并牢记于心,也让乡村小学的孩子参加市区级竞赛获奖,作品在《新晚报》上刊登。
姜萍获得过“全国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全国小学语文优秀教师”“黑龙江省劳动模范”……随着道里区郊区第一家名师工作室“姜萍工作室”的成立,姜萍充分利用工作室名校资源,不断学习探索,深耕乡镇教育,用坚守成就大爱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