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锋品尝新掰的鲜食玉米。
丰收的鲜食玉米载满车。
49岁的李锋是木兰县农民,在儿时的记忆里,大田里的“青棒子”,曾是荒年果腹之物。可他没想到,种了大半辈子地,如今能靠这“青棒子”致富。
面对2300亩碧浪翻滚的大田,李锋心情大好,随手掰下一穗鲜食玉米啃一口,充盈的白色玉米浆格外香甜。“今年鲜食玉米大丰收!”李锋满脸笑容。与父辈相比,他是幸福的,因为地里的农作物品种改良了,种地收益也发生了巨变。
丰收不易 埋种子掰苞米都是学问
普通玉米收获期尚远,李锋种的鲜食玉米已经在抢收了。“一辆四轮车,跟车十几人,一趟能掰6根垄。”李峰说,这是他的玉米田“秋收标配”。
四轮车缓缓开过,一穗穗鲜食玉米被手工掰下。6辆车6组人同时开工,钻进3米多高的“青纱帐”,吆喝声、说笑声彼此相闻,丰收的喜悦弥漫开。
鲜食玉米只能人工手掰,不能用机械收,否则就会“伤粒”,卖相不好。收获时间也有讲究,掰早了,成熟度不够,吃着口感差;掰晚了,啃着就费劲了,口感也不好。为能及时抢收,李锋雇了60多人,分成6组干活儿。四轮车装满就往返一趟,新摘的鲜食玉米需要装到厢货车上外运,一环接一环保证鲜食玉米的新鲜劲儿。
其实,早在春季埋下种子的时候,就在为秋收做打算。当时,为合理安排抢收时间,李锋把2300亩地分4批种,下种间隔都在10天左右。这样,从8月中旬持续到9月末,2300亩地可以从容秋收。
鲜食玉米 已成县域经济产业链
李锋是木兰县“昊伟农庄”第一批社员,已经种了6年鲜食玉米,他包的2300亩地在东兴镇、建国乡,今年共种了4个品种:水果玉米、黏甜玉米、糯玉米、黑糯玉米。
说起鲜食玉米,李锋说:“讲究可多了,并不是所有的鲜食玉米都能生吃,粗分为三大类:甜玉米、糯玉米、甜加糯玉米。甜玉米中的‘超甜玉米’才是水果玉米,也只有这种才能生吃。水果玉米已经摆进水果店了,最受青年人喜欢,制成玉米汁口感更好。”
在木兰县,像李锋这样种鲜食玉米的农户有800多户,多的种几千亩,少的也有几十亩。所有鲜食玉米品种,都由“昊伟农庄”引进,“昊伟农庄”是木兰县引进的大项目,已形成产业链条,企业从欧洲引进100多个鲜食玉米品种,经过木兰县本地试种扩繁,从中选取了七八个甜度不同的品种进行推广,并与农户签订种植协议,秋季订单回收深加工后外销。
刚引进鲜食玉米时,大家都不敢种,李锋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第一年就种了500亩,当时手里钱不够,他还贷款20万元。经过6年的发展累积,李锋的鲜食玉米种植面积已达2300亩。看到李锋种鲜食玉米赚到钱,农户们纷纷入社,鲜食玉米产业链条更加坚实。
丰收季节 农户腰包鼓更有幸福感
丰收季,农户亲手掰下的鲜食玉米都要送到“昊伟农庄”以等论价。为保证品质,验货定价不是按斤,而是按穗。李锋算过一笔账:“一亩地栽植3000株,每株1穗,每穗2元,1亩地就能卖6000元,水果玉米、黑糯玉米的价格更高些。旱田能有这收益已经很好了,比水田收益都高,还不用像水田那样管护,春季封垄后地里就基本没啥活儿了,就等着收获了。”
鉴于鲜食玉米的巨大经济价值和潜力,近年来,木兰县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将鲜食玉米锁定为农业主导产品之一,引导农民种植,大力打造“粮头食尾”产业链条。一方面培训农民发展纯绿色、有机粮食生产技能,科学栽培、防治病虫害;一方面紧抓“昊伟农庄”的育种和扩繁,积极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保障,取得了巨大成效。
目前,木兰县鲜食玉米抢收已经接近尾声。下一步,这些鲜食玉米将经过仓储、加工、包装、转运……销往江浙沪等地。
丰收季,农户腰包鼓鼓,幸福感满满,更多了对明年的期许和盘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