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间乐器行,一家居酒屋,一群被大时代洪流裹挟的小人物,打破了民族隔阂的枷锁,在景阳街的二层小楼里成为了互相支持、彼此珍惜的一家人。近日,80后哈尔滨姑娘王乾宜携舞台轻喜剧《蜜丝哈尔滨》“回家”,用家乡的故事展现艺术初心。
《蜜丝哈尔滨》剧照。
口碑和评分持续上升
冰城剧迷N刷为其打call
5日,由优哉文化出品的原创年代情景轻喜剧《蜜丝哈尔滨》在青年宫剧场进行了冰城首演。两个半小时的演出行云流水,极富年代感的舞台设计和音乐包装,将观众带回100年前的哈尔滨,与剧中角色共同度过了一段有笑有泪的美好时光。
从灵感初现到舞台呈现,话剧《蜜丝哈尔滨》历时一年时间,出品人、编剧王乾宜六易其稿,主创们用一个月完成了编排。11月21日,该剧在北京朝阳9剧场成功首演,获赞无数。在几乎没有宣传的情况下,该剧在北京的10场演出上座率极高,豆瓣评分由最初的6.4分一路攀升到8.7分。作为一部原创戏剧的首轮演出,这样的成绩实属难得。12月5日至8日,该剧回到故事诞生地哈尔滨连演4场。在结束冰城首场演出后,话剧《蜜丝哈尔滨》的豆瓣评分提升至8.8分,可谓有口皆碑,有关《蜜丝哈尔滨》的话题更刷爆朋友圈。
话剧迷小艾在得知《蜜丝哈尔滨》上演后,特意提前半个月购买了首场演出票。“很久都没有走进剧场看剧了,《蜜丝哈尔滨》不仅给了我意外的惊喜,更拯救了近期的剧荒。这部剧很适合寒冷的冬夜还在为工作挠头的人群观看,拯救不开心,我会推荐给身边的小伙伴。”而像小艾这样的“自来水”不再少数,他们在看完首演后自发在微博和朋友圈为《蜜丝哈尔滨》打call,“好希望像《蜜丝哈尔滨》剧里一样,在台上孤立无援时,也有人这样义无反顾地站出来支持。”“这是一部有笑点有泪点,带着满满诚意的话剧。”“良心制作,节奏紧凑,是一部可媲美开心麻花的剧。”
用口碑带动票房,这是《蜜丝哈尔滨》主创们一直希望的结果。“虚假的口碑,只能骗别人,不能骗自己。只要能把这部舞台剧展现在家乡人的面前,我就已经是人生赢家了。”王乾宜说,刚开始担心冰城剧迷不接受这部剧,所以《蜜丝哈尔滨》前两场演出基本都以赠票为主,而好口碑的持续发酵让剧迷直言要二刷、三刷,让该剧的上座率达到了80%,后两场的演出票早已供不应求。
冰城文艺女青年的编剧梦
想把家乡故事讲给大家听
《蜜丝哈尔滨》的编剧、出品人王乾宜是地道的哈尔滨姑娘,在南岗区长大的她,曾在花园小学、17中学、师大附中读书。王乾宜从小就对写作充满兴趣,上小学时就尝试着自己写小说。凭借扎实的文字功底,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国传媒大学广告专业,毕业后,她当起了“北漂”,在广告公司工作多年后,跳槽到了影视公司从事纪录片的策划和拍摄工作,由于对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于是她开始了剧本写作。
《蜜丝哈尔滨》的故事发生在上世纪20年代的哈尔滨。在位于景阳街26号的一座二层小楼里,主人公们为“劳动小姐”的选拔各自忙碌着,演员们通过生活流的表现方式,展现了同住屋檐下不同国度的人之间从开始的各有目的,逐渐发展成彼此依赖信任,甚至共同度过危机的过程。“我生活在哈尔滨,对身边的异域建筑早已司空见惯。哈尔滨这个城市的前世今生有着怎样的故事,我却从未探索。”王乾宜说,直到去年,她来到中东铁路纪念馆,看了里面的资料和图片,才知道自己家乡曾经的样子。“我们很早就有了电影院、交响乐、选美大赛、游艇俱乐部和咖啡馆。不同的文化与种族聚集在一起,让这座城市很特别但又很和谐。我觉得很骄傲,并且想要表达这种情绪,于是就创作了这部有关哈尔滨的话剧。”王乾宜告诉记者,为了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她曾到中戏学习编剧,先后完成了多个影视剧本。之前也有人主动找上来谈合作,但最后都有始无终,她始终欠缺一个机会。
为了完成这部舞台剧,王乾宜还和两个小伙伴一起学习了经纪人课程,不仅考取了经纪人证书,更完成了申请公司、获批演出资质等一系列繁琐的工作。万事俱备,但是资金却成了一道难题,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也为了让家乡哈尔滨的故事呈现在更多观众的面前,王乾宜找到几位好朋友,众筹了200万元投入这部舞台剧的制作之中,而这几乎是这几个好朋友的全部“家当”。造型、舞蹈、舞美、灯光、音响,王乾宜几乎把每一分钱都花在了每一处保证质量的细节里。所以从进剧场的第一刻起,观众就可以感受到该剧的“良心制作”。舞台上重现了索菲亚大教堂的穹顶,中式、西式、日式不同风格的建筑元素被巧妙地融合在舞台设计之中,无不真实地还原了那个洋气又多元的“东方小巴黎”。
《蜜丝哈尔滨》海报。
把《蜜丝哈尔滨》当“出口”
让更多人向往这座城
很多剧迷在看到《蜜丝哈尔滨》这个剧名时,会将其联想为主旋律、写城市的传统话剧,走进剧场后,才发现这是一部“宝藏”作品。在北京巡演时,很多哈尔滨人看完《蜜丝哈尔滨》后纷纷发出“想家”的感叹。而最让王乾宜惊喜的是,很多北京的观众在看完剧后,想要了解哈尔滨,对这座城市充满了向往。粉丝们还自发在微博上创立了《蜜丝哈尔滨》科普帖,包括剧中提到的美食大列巴,高喊的乌拉是什么意思,景阳街26号现在是干什么的,俄罗斯传统服装“萨拉范”长什么样等等。
导演兼主演刘同算是第一批被《蜜丝哈尔滨》圈粉的人。在接受采访时刘同透露,他是河南郑州人,这是他第一次来到哈尔滨。“这次来到哈尔滨最大的感受就是冷,正经的冷。其实我们所有演职人员在排练和演出的过程当中,某种程度上已经变成了地道的哈尔滨人。对于自己从来没去过的‘故乡’,怎么可能不感兴趣呢?”刘同说,哈尔滨人的热情我们已经在演出现场感受到了,哈尔滨姑娘、爷们儿的性格我们也因为组里的几位哈尔滨人感受到了,他们做事雷厉风行、性格直爽、脑子转得快、做事不扭捏,与哈尔滨人相处起来非常愉快。而这次来到哈尔滨,他才真真正正地感受到这座城市扑面而来的多元与包容。
王乾宜坦言,身边人以前一提到东北,脑海里就是烤串、啤酒这些标签。哈尔滨到底是怎样的城市,却很少有人了解,这便是她创作《蜜丝哈尔滨》的初衷。“北漂的这些年,每一年回家,我都能看到家乡的变化。哈尔滨的城市建设与规划越来越好,像我就非常喜欢坐火车,每次路过极具冰城特色的火车站我就感觉特骄傲和自豪。就像在《蜜丝哈尔滨》中我想要表达和传递的,哈尔滨这座城市有着极强的包容性,无论你来自哪儿,无论你做什么,甚至不同的国家、不同国籍的人,在这儿你都能找到家的感觉。”王乾宜说,她希望将《蜜丝哈尔滨》打造为驻场演出,成为冰城旅游的文化新名片,让每个来到这儿的人都能从不同角度了解哈尔滨。她更希望能带着这部《蜜丝哈尔滨》在全国巡演,告诉大家自己的家乡哈尔滨很特别,只要你来这儿看一看就一定会喜欢这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