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手操作无人机在河南的麦田作业。
“要干,就干大块农田,最小也得上百亩。开最新型的无人机,什么自动绕障、自主飞行、可视操控台,能用的技术全给他用上。一个‘飞手’哪够,还得配个飞行副手,特专业的那种。你说这样的职业,一个月能赚多少钱?”“我觉得,怎么着也得1万元吧。”“1万元?那是平均月薪,旺季最多能达到两万”……听口气像是电影《大腕》的台词吧,其实这是在描述一个职业——植保无人机飞手。
延寿县六团镇有群从农家院走出的无人机飞手,靠技术吃饭、借趋势赚钱,有头脑又肯吃苦的他们,成为乡村致富路上名副其实的“大腕”。
庄稼汉到无人机“飞手” 出省一个月挣回1万元
从河南到山东再到吉林,一通忙碌后,5月7日,3台车、6名飞手回到延寿县六团镇。离家一个月,回到兴安村的姜国斌进门照了照镜子,好像晒黑了不少,虽然疲惫,但这一趟下来,给家里赚了1万元,心里美滋滋的。
3年前,姜国斌还是个面朝黑土背朝天的农民,隔壁六团村成立了一家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他过去一看,新型的插秧机、收割机都没觉得新鲜,却被合作社新买的一架无人机吸引了。“就用它喷药、施肥?靠谱吗?”姜国斌心里犯嘀咕,其实别说他,当时就连合作社理事刘军也是头一次接触无人机。“那年去外地参加农机展,无人机生产厂家说,喷药施肥,这一台无人机能顶好几个人,我想试试,就花6万多元买了一架。”刘军回忆,当时,他以为也就能算是个新鲜东西,没想到,无人机现在成了合作社主要业务和收入来源。
刘军说,他一直在琢磨,施肥、除草用人也能喷施,为啥花钱雇无人机的越来越多?“现在都提倡规模化种植,大田作物种植面积大,人工喷施效率太低,农用无人机市场前景广阔。现在土地流转很普遍,村里很多年轻人外出务工,农田喷药、施肥用植保无人机完美解决了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私人雇用到政府招标 借科技风抱团赚大钱
从1架到40架,从周边乡村到新疆、海南,如今,这个合作社的无人机业务越来越多,光培训出来的飞手就有五六十人,姜国斌就是其中一员。“有的飞手看到市场前景好,自己掏钱买无人机,但还是我们合作社的成员,我们抱团飞、抱团赚钱。”刘军说,现在已经不是合作社、种植大户花钱雇他们去喷药施肥了。“我们主要接政府招标项目,比如这次去河南就是与当地政府签合同,为4000多亩小麦施肥。”
合作社实力壮大,无人机技术也越来越牛。“最早的农用无人机还不能自主飞行,也不带可视的操控台。当时需要两个人操控一架无人机作业。一名飞手操控无人机,使其稳定地在距农作物两米半高度折返喷药施肥。同时。还需要一名副飞站在作业农田的另一头,隔着田用对讲机跟飞手沟通,提醒无人机快飞到农田边界,可以掉头了。”姜国斌介绍,现在最新型的植保无人机很强大,沿着农田飞一圈,就可以圈定范围。“自主飞行”还可以自动绕开障碍,只需要及时降落更换电池、补肥补药就可以了,特别省心。新型农用无人机效率极高,一个小时可以飞完150亩农田。这要是用人力施药,150亩农田1个人最少要干5天。
输出技术到精准扶贫 飞再远也要扎根土里
接单飞行同时,作为合作社驾驶培训师,经验丰富的姜国斌还要把技术传授给新人。同村的小伙子刘亮成了姜国斌的徒弟,师傅50岁,徒弟17岁,一老一小先在电脑上模拟飞行,再用微型无人机试飞,最后用大型无人机作业。年轻人脑子好使,一个月就能出徒。
刘军喜欢和年轻人在一起,孩子们的活力,让刘军觉得合作社发展的步子还是太慢。有人建议,想有大发展,就该把合作社挪到县里、市里去。刘军掂量后决定留在村里。“农村合作社不是科技公司,离农村、离农田远了,怎么可能干好?”刘军说,合作社肩上还担着一副担子——帮村里脱贫。每年合作社都拿出3万元帮扶30户贫困户,给每户1000元。乡村振兴、科技兴农是潮流,精准扶贫、脱贫致富也是大势所趋,合作社根要扎在土里,护好根才能枝繁叶茂,才有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