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兆滨子承父业,进入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哈尔滨建成北方专用车有限公司。手拿焊枪,豪情满怀,书写火红人生,这是侯兆滨初入职场时的想法。但现实与梦想总会有一些差距。
工作中接连受挫,侯兆滨没有失去信心。他相信,没有学不会的技术,只有技不如人的人。经过多年不懈努力,他走上了技术的制高点,成为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关键技能带头人,他发明的侯氏焊接方法可提高工作效率10倍。他成长为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018年,他被哈尔滨市总工会选树为“哈尔滨大工匠”。
“越挫越勇”的大工匠
侯兆滨从小梦想像父亲一样成为一名工人。他的父亲是建成厂1958年入厂的老职工,在他儿时的记忆中,父亲几乎每年都是厂里的先进生产者。每回父亲捧回奖状和奖品时,家里都会像过年一样热闹,全家人都为父亲感到骄傲和光荣,邻居也非常羡慕侯家人。
1990年,侯兆滨从技校毕业,如愿以偿成为一名工人。当时,他被分配到工厂条件最艰苦的六车间,从事某军工产品包装箱的焊接工作。第一次独立作业就连续加工出两个废品,侯兆滨一下子慌了,没等师傅批评,他的眼圈已经红了。下班后,师傅把他留下来,对他说:“一名优秀的工人,不应该生产出废品。当然,你刚出徒,焊接这样重要的工件确实是个挑战。”
师傅的开导让他重拾信心,也让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成为一名出色的电焊工。侯兆滨把全部心思投入到提高焊接技能上来。见了同行就探讨,遇到师傅就求教,闲谈也离不开焊接话题,经过勤学苦练,一年后侯兆滨的技术水平远远超过了同期上班的师兄弟们。
一次次的挫折,一次次的坚持,造就了一名高技能焊接工人。在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二届焊工技能大赛中,侯兆滨脱颖而出,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硬核”发明降低生产成本
作为焊接一线的“领头羊”,侯兆滨不断探究焊接工艺方法的创新,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侯兆滨压力容器自动焊操作方法”,结束了公司多种产品狭窄空间无法采用自动焊的历史。这项技术在公司推广多年,在提高产品焊接质量的同时,降低了劳动强度,并且提高生产效率10倍,降低成本40%,在第三届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技能创新竞赛中荣获三等奖。
侯兆滨的另一项创新“16MnDR低温压力容器封头拼接焊缝焊接方法”能够提高生产效率5倍,降低成本20%,并改善了工作环境,这项创新技术已取得国家发明专利,并荣获黑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此外,侯兆滨还与技术人员反复试验完成了“风力发电塔筒的高效埋弧焊工艺技术”,简化了生产工艺,使生产效率提升5倍,节约成本10%,此项目被哈尔滨市科学技术协会授予企业优秀技术改造与创新项目二等奖。
工作28年来,侯兆滨提出小革新及小发明100余项,为公司节约成本300余万元,而且长期效益巨大。此外,他还在各种期刊和焊接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6篇。
急难重焊接任务永远难不倒他
“焊接看似简单,其实技术要求非常严格,每一个小小的焊接缺陷都会对产品造成致命的伤害,后果不堪设想。”侯兆滨说。
1992年,在国家重点项目福建炼油厂球罐焊接施工中,21岁的侯兆滨焊接的所有焊缝射线探伤合格率达到100%,得到当地质检部门的赞扬。
2006年,公司承接了出口叙利亚的30台50立方米纯铝硝酸储罐,这是集团公司有史以来第一次生产体积这么大的有色金属容器,焊接难度相当大。侯兆滨带领员工改造旧设备,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奋战了两个多月,将合格产品交到了客户手中,不仅为公司赚得利润,更主要的是为公司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11年,公司新研制批量生产的沥青罐箱及大容积集装箱产品。由于是新产品,罐箱材料薄,为低温材料,焊接难度大、工期紧,侯兆滨主动承担关键工序任务,坚持吃住在公司,加班加点,半年不休息,最终产品得到中国船级社监理及用户的认可,为公司进入国内集装箱制造行列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侯兆滨带领的班组,产品一次焊接合格率99%以上,部分工序达到免检,是公司质量信得过班组。20载班组长生涯,他带领班组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公司交给的2000余台各种产品生产任务。生产沥青罐箱及大容积集装箱3000余个,为公司创造产值8亿多元。
侯兆滨始终认为学无止境,多年来他从未停止过学习的脚步,业余时间自修了大专课程。2013年,他被中华全国总工会选派到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本科班学习两年,取得本科学历。他还多次参加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组织的培训,取得了焊接培训教师资格证书,使自己逐步成为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技能人才,成为一名符合现代企业需求的班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