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全查看蟹苗。
冰城7月,正是水稻疯长的时节。在通河县三站镇虾兵蟹将养殖家庭农场稻田内,宋全捡起一枚纽扣大小的蟹壳仔细查看。扣蟹开始脱壳了,这标志着生长进入了下一阶段,按照这个进程,稻田大闸蟹10月上餐桌没问题。
承包废弃池塘养起“大闸蟹”
“虾兵蟹将”养殖家庭农场位于三站镇兴凤山村村后,这里原本是一处废弃池塘。5年前,村民宋全将这里承包下来,他从辽宁盘锦引进了“光合1号”河蟹与有机水稻“绥粳18”、“香稻3”共生,套种养模式迅速建立起来,养殖规模逐年扩大,今年发展到300亩地。
在300亩稻田正中心,是一片深五六米的越冬鱼塘,水稻变黄的阶段,稻田撤水,蟹子都随水归到这里。
“最小的蟹苗只有米粒大小,称作大眼肉体,长到纽扣大小就叫扣蟹。需要两年长成后,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大闸蟹。”宋全说,蟹子从幼苗到成年要脱壳四次,脱壳期是最脆弱的时期,尤其要加强管护。
在蟹稻田周围,设置着半米高的围挡,有塑料膜材质的,也有铁皮的。宋全说,这是为了防止蟹子出逃,更是为了防鼠害。老鼠是蟹田最大的破坏者,吃螃蟹不说,啃坏了围挡,一夜之间一池蟹子都能跑干净。蟹子每天凌晨都要“巡逻”,从2时开始,满池的蟹子都不约而同到岸边开始绕池塘爬,老壮观了,一直到天亮不知要爬多少圈儿,一旦围挡出漏洞,螃蟹成群结队就都跑了。塑料围挡容易被老鼠破坏,每天都得检查,铁皮的一劳永逸,不过成本也高。
掌握了蟹子“巡逻”的习性,到秋起蟹也就变得更容易,贴着池塘边,摆几条地笼,蟹子就会排队入网。
在池塘的另一侧有100亩稻田是专门养殖稻田小龙虾的,设施和蟹稻田差不多。宋全说,稻田小龙虾出水容易死,运输存在着很大难度,所以他没敢养太多。
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近年来,通河生态稻的名气随着“哈尔滨大米”品牌崛起而蜚声省内外,有机大米的前景更可观,经常是还没等秋收,就被订单抢订没了。宋全算过一笔账:稻田虾蟹每亩收益在2000元左右,有机水稻的收益在2000元至3000元,叠加起来这种套种养模式的收成比传统种植足足翻一番。
宋全同时还是兴凤山村的民兵连长,家庭农场担负着全村8户贫困户的年底分红任务,这种全新的种植养殖模式为乡亲们打开了一扇窗,每天来取经学艺的农户不少,有几户村民在宋全的带动下,也干起了稻田蟹养殖,宋全义务做技术指导。宋全说,去年冬天他用越冬鱼塘实验了成蟹过冬,今年还要尝试幼蟹过冬,如果成功了,明年乡亲们就不必跨省运蟹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