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两年亏损的哈尔滨空调股份有限公司,在进行劳动、人事、薪酬“三项制度”改革后,2018年实现销售收入7.7亿元,一举扭亏为盈。今年一季度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0.2%。
这家1952年建厂的老牌国企,为中国空冷换热行业填补50余项空白,被称为中国“空冷设备制造的摇篮”。但因体制机制等问题,企业一度陷入困境。
哈尔滨空调股份有限公司历史上的荣光和如今的重生,是哈尔滨这座历史名城、老工业基地深化改革的一个注脚。
1946年4月28日解放的哈尔滨是全国最早解放的大城市。
“哈尔滨的发展始终和改革紧密相关。”91岁的哈尔滨市委党史研究会副会长林楠说,1947年,还是中学生的他参加了政府财经干部训练班,被分配到市工商局工作。
林楠回忆,哈尔滨解放之初在农业、工商业、城市管理等领域成功推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回击了当时对中国共产党是否有能力管理大城市的质疑。
在有“土改第一村”之称的哈尔滨市元宝村,1946年土改工作队在这里打下第一根桩子,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很快形成燎原之势,有力支援了东北解放。
“解放前哈尔滨有一些轻工业,主要是油酒米面。”林楠说,“解放后哈尔滨工业才有了较大发展,实现了工业质量升级。”
新中国成立初期,苏联援助中国的156个项目中,有13个落户哈尔滨。哈尔滨借势加快工业改革,电机厂、轴承厂、锅炉厂等一大批有实力的企业随之崛起。“1957年,哈尔滨工业总产值居于全国大城市前列,从消费型城市变为工业城市。”曾担任市统计局干部的林楠说。
一切过往,皆为序章。哈尔滨这座城市光荣的变革史是它今天迈向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动力。面对东北振兴的重大考题,哈尔滨近年来向国企改革、科技创新、环境优化三块“难啃的硬骨头”发力。
哈空调在实施“三项制度改革”后仅用6个月就扭亏为盈。(本报资料片)
哈尔滨把混改作为国企改革的重要突破口。2017年9月至今,哈尔滨115户市属国企中25户完成混改,62户进入最后签约阶段。
哈尔滨马迭尔集团混改后,引入了社会资本灵活的机制,其冰棍产品过去仅限于在哈尔滨销售,现在市场覆盖国内许多大中城市,销售额历史性突破两亿元。
向改革要动力是哈尔滨这座有深厚科技潜力的城市释放发展动能的“阀门”。
哈尔滨有高等院校、科研机构500余个,却长期存在重学轻用问题。通过破除体制机制藩篱、释放科研人员积极性,越来越多“待字闺中”的科技成果向发展动能转化。
哈尔滨市科技局局长李志杰说,科技局打破市校间管理体制障碍,与哈尔滨工业大学等16个大学大所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三年来转化科技成果1000余项。
39岁的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赵玉新,带领团队创办哈船导航技术有限公司。“现在省市、学校都支持科研人员创业,我们心里有底了。”他说,企业研发团队已由最初的20人,壮大到包括博士、硕士在内的100多人。
截至目前,哈尔滨市校所科技人员和大学生科技创业企业总数,占全市科技企业总数30%以上。
优化发展环境是改革的又一主战场。2015年以来,哈尔滨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推进大处室改革,全市38个政府部门减少处室100多个,平均精简比例约三成。
作为国内唯一以对俄合作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哈尔滨新区成立9家国有专业化服务公司,面向全国招聘总经理。松北区委组织部部长程亚男说,这一做法走出编制内用人的老路,让专业人做专业事,提升了服务企业的水平。
目前哈尔滨“最多跑一次”事项达90%以上,企业开办时间减少到最多5个工作日……2018年,国内19个市(区)因“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成效显著、落实事中事后监管等相关政策措施社会反映好”受到国务院督查激励,哈尔滨名列其中。
随着改革不断深化,转方式、调结构任务紧迫,一些新老问题仍待破解。73年前,哈尔滨开启老城市建设新征程;今天,这座最早解放的大城市正在深化改革中再焕青春。
(新华社哈尔滨6月7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