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是父亲节,你对父亲表达爱了吗?父爱无声,我们常常通过父亲的言传身教懂得做人的道理,获得前行的力量。在黑龙江省医院,有一位87岁的老父亲仍然每周三次出诊,他用半个世纪的坚守告诉子女如何做一位好医生。如今,他的家庭,已经有6为杰出的医生。
日前,本报记者特别在医院中选取了4个有代表性的父亲角色,从他们的故事中,也许能找到你和父亲的身影。
当医生的儿子说:
怕给我添乱,他胸痛忍了半个月
医生想对父亲说:“爸,有病告诉我,别硬挺!”
高考报志愿时,“哈医大”是父亲帮他填的,王大维本以为父亲想让自己当医生是以后有病就不愁了,没想到当王大维真成了医生,父亲有病却不告诉自己,因为怕给儿子添麻烦。
王大维是黑龙江省医院南岗院区影像科的医生。去年夏天,王大维正上班,突然接到父亲电话说难受,王大维火速赶回家。父亲很少主动给大维打电话,大维知道父亲一定是挺不住了。到家后,大维看到父亲脸色很不好,衣服都被汗水浸湿了,父亲说前胸很痛。“疼多久了?”大维问。“有半个月了,这次最疼。”父亲说。
大维急忙叫急救车把父亲送到医院,造影发现,父亲心脏血管99%狭窄,如果再晚点父亲可能就没命了。
父亲做完手术,大维问父亲,“爸,你咋不早点告诉我难受啊?”“你工作忙,怕给你添麻烦。”“以后有病别挺着,这多危险啊。”大维说。
病床上的父亲像个犯错的孩子,不再说话。
大维告诉记者,很多人都羡慕有个医生的家庭,有个病可以随时咨询。可是,医生的父母,因为看到子女的繁忙,心疼孩子,有病不是挺着就是自己去医院,有时甚至在子女工作的同一家医院看病也不会告诉子女。因为他们知道,孩子太忙,担心自己打扰了他们。
7岁儿子想对援疆父亲说:
我不在的日子,照顾好自己
“妈妈,如果现在爸爸在我身边,我就不害怕了。”7岁的儿子牵着妈妈的手说。李强的儿子每晚上完补课班,回家都要9点多。
儿子上学近一年,李强只接过一次。因为他是黑龙江省医院消化病院的医生,超级忙!患者最多的时候,3天值一个夜班;不值夜班的日子,加班也是常态,常常回家时孩子已经睡了。“妈妈,我昨天又没看见爸爸。”“爸爸看见你了,他还在你的额头亲你了呢。”妈妈告诉儿子。
今年5月,李强接到援疆任务,要去近半年。他下了夜班就接孩子去了长白山,想把亏欠孩子的补回来。孩子玩得很开心,但是,回来的路上就撅起了小嘴,“怎么了儿子?”“我们回来爸爸就要走了。”儿子说。
在新疆的日子,李强定期给家里报平安,一次和妻子通话,儿子突然兴奋地跑过来说,“爸爸,你要回来了吗?”当儿子得知自己听错了时,耷拉着脑袋跑开了,妻子告诉李强,“刚才,儿子眼睛都亮了,他每天都很想你,天天问我爸爸还有几天回来。”
虽然儿子刚上一年级,但和同龄孩子相比,更会照顾自己和家人。他可以记住大人都背不下来的药名,会告知妈妈自己发烧了,吃完药了,然后钻进被窝。
父亲节来临,儿子想对父亲说,“照顾好自己,别生病,我等你回家。爸爸,我爱你。”
10岁女儿对医生爸爸说:
爸爸,按时吃药,保重身体
马俊峰是省医院南岗院区重症监护室的医生,每天开早会时,4位医生都要做同一个动作——拿出小药盒,吃药!他们年龄都不到40岁,却因为常年睡眠不好,提前得了老年病。“上夜班时完全不能休息,不上夜班时也不敢睡死,半夜一个电话就立马冲过去。”高血压几乎是科里人的标配,而马医生的病情更严重一些。
马俊峰的女儿上三年级,每次马俊峰过生日,都会收到女儿亲手制作的贺卡。女儿除了说,“我爱你”,都会提醒他一句,“注意身体”。
身为医生,被女儿提醒,马俊峰有些心酸也很窝心。马医生的妻子是重症监护室的护士,两个人在单位见面的时间比在家多,都休息的时间就更少了。
每次妻子接女儿放学,女儿都会问,“妈妈今天什么班?爸爸什么班?”如果两人都不是夜班,孩子就会很兴奋。到了假期,别的家庭手里是计划出游表,他们手里是一份排班表。尽管有两人都不上班的日子,也不敢远走,因为科里的电话会随时打来。
“女儿常常会跟我说,同学又跟父母去哪旅游了。我能看出孩子眼中的羡慕之情,却不敢做出承诺,怕让孩子失望。”马俊峰说。
医生女儿想对医生父亲说:
感谢您教会我如何成为好医生
在大家都因为医生太辛苦而调侃“劝人学医,天打雷劈”时,87岁的尤刚教授花了几个小时,又说服了一位孙子学医。如今,家里正式从事医疗行业的有6人,就连在哈工大当计算机博导的女婿都在尤教授的影响下,开展了人工智能与大健康的课题。
尤教授的女儿,省医院南岗院区皮肤科医生尤海燕告诉记者,父亲用一辈子的言传身教告诉家人,医生的崇高和伟大。“在我报考志愿时,毫不犹豫就选择了医大。”皮肤科的疾病有上千种,为了研究外国文献,父亲精通三国语言。尽管已经成为全国著名皮肤病理专家,父亲依然坚持每天看书。
“父亲说,医学是专业性极强的科学,他从科研和病理中找到了乐趣。”受到父亲的熏陶,海燕也爱上了研究病理,在诊治疑难杂症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父亲说,医学就是要救死扶伤,为人民服务。”海燕经常在院里听到患者的议论,“我以为我这怪病得花很多钱,没想到尤教授几样便宜药就给我治好了。”
“父亲说,医学是职业生命很长的职业。”如今,1933年出生的父亲是省医院出诊年龄最大的医生,每周3次雷打不动。“父亲研究了半个多世纪的皮肤病学,很多患者也都跟他有了半个世纪的交情,患者的儿子、孙子也会找父亲看病。”海燕说,找父亲看病的患者绝大多数是慕名而来,除了东北三省还有来自南方的患者。
海燕说,“父亲身上,有太多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地方,尽管我拼命追赶,依然难以望其项背。三生有幸拥有这样杰出的父亲,他教会我怎样成为一名好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