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烘干塔正在加工大米。
按下按钮,白花花的大米“哗啦啦”往外流,木兰县建国乡胜利村党支部书记马建国心里甭提多激动了,哈投集团驻村工作队投资100万元为村里建起的米厂出米了,村集体产业见效益,乡亲们不用再低价卖原粮。
胜利村共有9个自然屯670户村民,农作物种植以水稻为主,共有水田1.8万亩。因地处白杨木水库下游,充足的河水灌溉造就了优良的水稻品质,这里的大米以种绥粳系列、稻花香闻名,不过村民多是散户种植,加工完全依赖于当地的小磨坊,一直没有形成产品标准,市场认可度不高。为了图省心,很多农户选择低价卖原粮,即便是连年丰产,农民的收入也始终上不去。
了解这一情况后,哈投集团驻村工作队利用2017年、2018年两年的扶贫项目资金,在建国乡建设小学旧址建立起一个米厂,本村的优质大米有了精加工车间。“这条生产线虽算不上最先进,精筛细选磨三遍的工艺也足够用了,加工出的大米和超市里卖的没啥两样。”驻村工作队队长许树冬说:“村里太需要集体产业了,更要有自己的稻米品牌,只有把产业发展落到农民增收上来,提升村集体服务农民农业的能力,才能打造一支撤不走的驻村工作队。”
对于驻村工作队的做法,胜利村党支部书记马建国一开始就举双手赞成,长久以来村里一直没有任何村级产业,村委会连村路绿化的钱都拿不出。米厂建成后,村两委主动承担起经营加工的任务,轮班当工人,好在机械都是自动化的,两个人就能忙过来。“本村村民终于可以自主卖自家的大米了。”听着磨米机轰鸣,马建国觉得比摇滚乐都来劲儿。
仅有240吨粮食烘干塔、日加工能力50吨的米业加工厂还不够,还得让乡亲们能算明白账,为此,哈投集团又投入15万元为项目配套建设了120吨电子地衡,胜利村米业加工厂经营走上了轨道,不但本村粮食实现了自主销售,还引来邻村许多代加工业务。有了固定包装、统一品质,胜利村的大米声名鹊起,春节前一单就销售了5吨。攥着卖米挣的钱,乡亲们笑了。
许树冬说,目前米业加工厂与本村的国盈水稻种植合作社联合运营,市场尚未完全打开,下一步还需要打造自己的稻米产品,在市场上闯出一片天地。今年驻村工作队计划再投入50万元产业扶贫项目资金,建设一栋占地400平方米、可储存水稻1500吨的粮仓,形成完善的粮食收储、加工一体化产业链条,为乡亲们铺平这条奔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