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清晨,左邻右舍还没起床,刘长才就起身喂牛了。别看他拖着残腿行动不便,但不耽误守在槽头给牛添料添水。喂完牛,他开始扫院子,扫到一根草棍儿都不剩。直到他干完这一切,村里各家各户的烟囱才开始飘出炊烟。大家伙都说,这么多年来,老刘是通河县凤山镇凤阳村起得最早的人,无论冬夏。
54岁的刘长才是村里建档立卡贫困户,2013年因残致贫,老伴儿体弱多病,一家两口人都成了弱劳动能力者。别看劳动能力不强,可老刘心气儿盛,总憋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他说过,一想到自己头上那顶贫困户的帽子,心里就觉得别扭。
驻村扶贫工作队和村干部帮老刘想过很多办法和出路,但由于身体原因,很多脱贫项目他都干不了。2015年,通河县推出小额信贷扶贫政策,从帮扶干部那儿了解到政策后,老刘动心了,他找到帮扶干部周勤,提出想贷款两万元养两头牛。大家很快帮他对接了养殖场,顺利牵回了两头牛。
经过细心饲养,老刘养的牛当年就产下一头牛犊,欢蹦乱跳,给农家院增添了许多生气,老刘和老伴儿乐得合不拢嘴。第二年,家里又添了一头牛犊,老刘狠了狠心,将一大一小两个牛犊都卖了,还上了贷款。2018年,凭借黄牛养殖、光伏发电等扶贫产业项目的带动,老刘摘掉了“贫困帽”,但早起的习惯没有变,他更加精心细致地喂牛。
老刘说:“以前院子里全是露土地儿,赶上下雨就成了烂泥塘,如今政府帮着盖起新房,院子都铺上了红砖,咱要是扫不干净,脸上都无光。好政策让咱脱了贫,以后更应该好好干了。”
今年,老刘家的黄牛又要产牛犊了,看着母牛日渐鼓起的肚子,老刘每天都要格外给它多加点儿精料。“今年这个牛犊就不卖了,留着自己养。”老刘加了一捧精料,抚摸着大黄牛的头。
凤山镇凤阳村党支部书记孙忠生告诉记者,如今老刘养牛的技术在全村是“大拿”,他的脱贫事迹在乡亲们中起到良好带动作用,看着“腿脚不利索”的老刘都脱贫了,不少乡亲也想试试黄牛养殖。对来学“艺”的人,老刘从来都是义务传授养殖经验,诚恳又耐心。谁家的牲口闹了毛病,也来找老刘给瞧瞧,即使是半夜来叫,他也立刻爬起来,从不推脱。
刘长才说:“以前就种那么几亩地,卖了粮食攒点钱,还不够买药的。如今好了,有了精准扶贫政策,看病买药啥的都给报销。苦日子咱都熬过来了,今后还怕个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