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晟利科研团队奋战在P2实验室。
实验室成立初期,马晟利三级防护,深入一线,部署舱内外工作。
院领导带领相关科室负责人排查“堵点”,优化流程。
“采集核酸流程要严谨,每一步都要有时间、地点、人员的准确对接,要按‘表’走!”
“我们要像航空管控一样,时刻能监测到每个样本走到了哪里,环环相扣,步步跟进!”
在黑龙江省医院实验诊断部,每天都有这样一位“碎碎念”的督导者驻扎在此,事无巨细地指挥,小到采集管的位置和实验人员的坐姿、方位,因为在她的科研思维下,哪怕是小到每一件物品的摆放都有科学的道理。几十项P2实验室(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实验室)规章制度,几十个不断被更新的程序与流程,让省医院P2实验室在短时间内规范提升检测能力,高质量完成大工作量。57622份样本,核酸检测量全省稳居榜首;1758例,日检测量全省第一;3小时22分钟最高时速出具核酸结果。在这些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背后,省医院马晟利科研团队却能让这个速度更快。
进疫区取标本
攻克课题重重难关
马晟利是省医院党委副书记、纪检书记,也是省内著名的口腔医学专家,多次获得省科技进步奖的她,具有强悍的科研能力。
经常钻实验室做研究的她,在新冠肺炎疫情袭来之初,她的课题《口鼻咽腔常驻菌群变化与新冠病毒感染定植的相关性研究》入选省政府新冠疫情重大应急项目,获得80万元科研资助。她带领科研团队查资料、做课题,进绥化疫区取标本,马不停蹄,夜以继日与病毒赛跑。
临危受命
核酸检测三天突破检测量
4月,国家卫健委要求医院应具备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能力,满足入院患者、陪护、内镜操作、手术和入学体检等相关人员核酸检测需求。省医院在省卫健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党委书记石耀辉和院长吴效科的有力指挥下,在各部门的通力协作下,率先在省内成立P2实验室,可当时实验诊断部核酸检测能力不强,场地、仪器、人员等均不足,技术上达不到,效率上不来,病人满眼期待,如何在短时间内规范提升检测能力,这个重担落在了马晟利肩上。
虽是临危受命,但在她看来,即使专业不同,科学研究的逻辑思维也是相通的,“我要把这项任务当做科研项目来做,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我和团队一定全力以赴,请党委放心!”
没有去过武汉的P2实验室,也没有经验可以借鉴,马晟利带领科研团队埋头扎根在实验室里,葛文玉和李慧两名博士跟着她一起吃住在那里,一块一块地啃下“硬骨头”,椅子一靠就是床,饿了就吃几口泡面,对外交流就靠对讲机,隔绝一切干扰信息,马晟利与团队开启了不同寻常的科研攻坚战。
马晟利用现代化的理念与手段取代人工,创新流程研发程序,严丝合缝地对接实验的每一个细节,她的要求甚至可以用“苛刻”来形容。
“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我们都知道,可我们却比他们的发明环境更恶劣,实验室里分区分舱,我们还面对着狡猾诡异的新冠病毒。”省医院核酸检测实验室的葛文玉告诉记者,雷厉风行的马晟利带领着队员硬是从“0”钻研到了“1”,甚至“10000”。
马晟利驻扎在实验室的第三天,省医院核酸检测实验室检测量上了台阶,不足一个月的时间,日检测量到达2000。
马晟利科研团队完成了一个又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她的科研创新也得到了同行高度认可,李兰娟院士团队向马晟利发出了邀请,请她进行一场关于微生态的课题交流。
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创造社会价值
细节决定成败,科学就得有一丝不苟的态度。
“在实验室里,我要求实验人员一切细节都要最科学,物品的摆放和实验动作,必须按照我制定的实验室规章有序进行,因为科学就意味着高效与准确。”马晟利说。
5月30日,省医院急诊接诊了煤气中毒的一家三口。时间就是生命,每流逝一分钟可能就意味着一个脑细胞的死亡。是健康的活着,还是神经系统损害后生活质量的极度下降抑或是死亡,全权掌握在治疗时间上。而在核酸检测结果没有出来之前,进一步治疗只能等待。
马晟利马上指挥核酸实验室重点关注这三个样管。“人命关天,必须马上。”在雷厉风行的马晟利指挥下,3.5小时出结果,让一家人得到及时治疗,健康出院。
这是一场核酸检测提速的实战,一场急救检验着实验室的速度,一台手术检验着实验室的初心!省医院P2实验室的高效提速与大工作量,为患者急诊急救提供了“绿色通道”,为社会复工复产复学提供了“健康通行证”。马晟利科研团队将P2实验室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创造社会价值。
“生命至上,人民至上。这是医院的使命与社会责任。在疫情中,核酸检测提速就是科技抗疫。用医学科研护佑人民安康,这就是我身为医者、科技工作者的职责与使命。”马晟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