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社社员正在采摘木耳。
秋意渐浓,又到了秋木耳收获时节。通河县祥顺镇智富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10栋木耳棚开始采摘,肥厚的秋木耳丢到盆里直往起弹,仅凭手感,乡亲们就知道今年的收成错不了,小小的木耳产业引领乡亲走上致富路。
二次利用
水稻育秧大棚种植木耳
祥顺镇智富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木耳棚是二次利用水稻育秧大棚建成的,10栋百米长的水稻育秧大棚摆满了菌包,每个菌包上都挂满了木耳。
“今年雨水好,每个菌包产的干木耳都能足两,10个菌包就是1斤。”祥顺镇新乡村党支部书记屈耀明说,10栋棚一共摆了3万个菌包,十天半月一茬,一直能摘到冬天上冻。
水稻育秧大棚配有现成的喷淋灌溉系统,正好用来浇灌菌床,这些黑木耳每隔15分钟就要“淋浴”一次,每次喷淋半小时左右,菌床湿度得到很好控制。随着合作社社员合上电闸,一个个喷头洒下均匀的水雾,菌床上顿时腾起一道道“彩虹”。乡亲们都说,这木耳每天“洗澡”十几次,想不肥都难。
在木耳棚内,社员们手持钢钎,插起一个个菌包,摘下一朵朵木耳丢到盆里,较小的留着过几天再摘。晾晒棚内,数百斤刚采摘下来的黑木耳摊在纱网上,晾晒三四天就能打包装上市。
扩大收益
每亩地可净赚3万多元
近年来,通河县大力推广水稻育秧大棚二次综合利用,技术和经验都较为成熟,大豆、蔬菜、赤松茸都是常见的种植选择。
今年开春,在屈耀明的主张下,智富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选择种植黑木耳,并与省内的一家菌业基地签下订单,菌种和技术都由对方提供,干木耳还有人回收。
屈耀明为乡亲们算过一笔账:棚室黑木耳每亩地投入菌种3000元,人工费3000元。如果菌包产量都足两,每斤干木耳卖50元钱,每亩地可净赚3万多元,10栋稻秧棚能有30多万元的收益。
水稻育秧大棚二次利用发展食用菌,盘活了闲置土地,更培肥了地力,菌床对育秧大棚的土壤堆肥有不小的促进作用。每年开春秧苗一下地,菌包就进棚。入冬前黑木耳全都采摘完毕,菌床基料不用出棚,留作第二年的苗床土,旋耕平整一下就能直接育稻秧,透水、透气,还给稻秧提供了充足的肥力。
屈耀明说,秋木耳简称秋耳,口感和营养比春耳、伏耳好很多,售价也更高。合作社通过菌种选择、栽培时间控制等技术手段,尽量延长秋耳的采摘期,以提升产量、扩大收益,乡亲们的收入连年攀升。明年打算把50栋水稻育秧大棚全部用来发展食用菌,助力更多乡亲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