队员们时而敲击鼓面,时而拍打鼓身,演奏出动人旋律。
鼓声一响,就能让人忘记烦恼。
“咚,咚,咚……”昨天9时许,乐声国际文化艺术中心二楼传出强劲欢快的非洲鼓声,韵律整齐、铿锵有力。循着鼓声,记者来到一间训练室,女鼓手们排列成一个圆弧形,人手一支非洲鼓,只是她们都坐在轮椅上,“道里区残疾人艺术团非洲鼓团队”14个字在她们身后的墙壁上异常醒目……
“走”出家门
感受非洲鼓的魔力
这是一支由残疾人组成的非洲鼓乐队,刚刚成立一个月,17名队员清一色的女士,平均年龄60岁,最大的63岁,最小的38岁。她们在乐曲“小宝贝”的伴奏下正在排练,双手时而敲击鼓面,时而拍打鼓身,抑扬顿挫的鼓点、充满非洲风情的旋律,引得在场的人一同手舞足蹈,培训室成了欢乐的海洋。她们的乐感或许不太强,节奏或许不到位,但那份投入让人感受到她们心中的阳光。
乐队每周排练两次,每次1小时。经过专业非洲鼓老师的指导,乐队成员从最初的零基础,到如今已能把鼓敲得激情飞扬,这期间她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由于身体的原因,出行非常不便,轮椅得随身带着,训练时家远点的来回路上就得3个小时,团长孙慧婷在家摔了一跤,胳膊腿青紫,可她还是坚持着被家人抬来,不舍得落下一堂课,用她们的话说,敲起鼓来什么都忘了。她们在群里交流心得,背谱子,相互纠错。学习非洲鼓后,她们感觉整个人更阳光了,走出了家门,找寻到了快乐,让夕阳变得更美好。
发起组建非洲鼓乐队的也正是这些阿姨们,因为喜欢非洲鼓,她们找到了道里区残联理事长周秀华,周秀华又找到了乐声国际文化艺术中心董事长王秀华。为了让这些喜爱非洲鼓的姐妹达成心愿,王秀华聘哈师大的专业老师对团队进行免费培训,并提供鼓和训练场地。
家事不算事
把鼓敲好是大事
没有健全的肢体,却鼓动出明艳的风景。
今年62岁的庄雅玲是团里的大姐,8个月时患小儿麻痹导致下肢瘫痪,丈夫和她一样也是下肢瘫痪。她上有老下有小,却有股不服输的劲儿,将自己和家人的生活照顾安排得十分妥当。虽然她的人生多磨难,但她对生活的态度却积极乐观。
第一眼看到非洲鼓,庄姐就异常喜欢。“非洲鼓仿佛有一种魔力,鼓声一响起,就能让人兴奋,伴随着鼓点,整个人的心情就会大好,有时敲两个小时都意犹未尽,这是我从来没有过的感觉,以后的课程我会坚持学下去。家里的困难都不算事儿,我现在把鼓敲好了才是大事儿,我们现在还年轻,所以想传递更多快乐和激情给大家。”庄姐难掩内心喜悦。
娇小、妩媚的杨红凤是团里的“老疙瘩”,小名豆豆,这个1982年出生的姑娘在8岁时得了脊柱瘤,庆幸的是,经过治疗她还可以行走。“开始觉得非洲鼓简单易学,通过手脚带动全身运动,有助于康复治疗。”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豆豆的鼓技不断提高,也有了新的认识。“大家以前不认识,因为非洲鼓聚在一起,在这里我学会了分享与收获,这里有目标、有欢乐。鼓的节奏感是很强的,在表演时差一点儿就会很明显,平时我会自己默默加紧练习,得到这么多的掌声,这让我更有信心坚持练下去。”
激越的鼓声
敲出对未来的向往
在采访即将结束时,大家主动要求表演手语舞《感恩的心》,感谢给予她们帮助的人们。
的确,短短1个月时间就把她们培养成了一支快乐的乐队,王秀华付出最大的心力。“残疾人的潜能是无法估量的,他们自立自强,不想靠别人,他们总有那么一股劲儿。这给其他残疾人带来乐观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感染。”王秀华表示,她们用精彩的技艺展示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正是因为非洲鼓具有传递快乐的魅力,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其中。“当你会打那个节奏的时候,自己就会感觉很快乐,打非洲鼓不要求学到什么高度,但是我在学、我在分享,这个就能感受到快乐。”王秀华说,
虽然,鼓队目前水平还只是初级阶段,但王秀华有信心把它推上舞台演出,展现残疾人乐观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用残疾人独特的艺术形式传播正能量。
正如那首非洲鼓《我的天空》歌词一般,“原来黎明的起点,就在我的心里面,只要我还有梦,就会看到彩虹。”她们,正在以积极向上的态度,满满的期待,成长着,快乐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