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不能及时发现孩子早期异常发育的预警征象,容易耽误病情。
昨日是第十二个世界孤独症关爱日。在近一年的时间里,市儿童医院接诊了百余位孤独症儿童中,有半数以上孩子在首诊时已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疑似儿童一岁左右就可做筛查
家住哈市的小路已经四岁了,家长发现他一直和其他孩子不一样,家人对他说的话他就像听不见一样,说话也远没有同龄孩子利索。当家长领着孩子来医院就诊时,才知道孩子患有孤独症。
市儿童医院康复科主任吕智海说,近一年,该科接诊了百余位孤独症患儿,最小的疑似孤独症孩子只有12个月大,最大的已经超过五岁,半数以上的孩子第一次来看病,他们的诊断、治疗都被耽误了。
吕主任表示,孤独症成年后多不具备独立生活、学习和工作能力,相关研究并未发现孤独症致病的确切原因,因此没有办法预防,目前的医疗水平也很难达到治愈,所以疑似孤独症儿童的早期筛查与干预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
“按照严格的标准,孤独症儿童要在三周岁才能做出诊断,但在一岁左右,疑似孤独症儿童就可以进行早期筛查和干预治疗。国外研究表明,两岁之前发现的孤独症患儿经过治疗,约有80%的儿童能正常入幼儿园,患儿的年龄越大,治疗难度加大、效果也会变差。”吕主任说。
家长发现这两点赶快就医
刚过一周岁的小林被妈妈抱到了医院,妈妈发现小林与别的孩子有点不一样,叫他的名字时,小林一点反应没有。家人一开始以为是孩子的听力有问题,可后来发现手机响起时,小林会马上转头,看来听力没有问题,那为啥孩子听不到妈妈的呼唤?在查阅了一些资料后,妈妈马上抱着小林来到了医院,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小林听指令、模仿等能力都明显提高。
吕主任表示,现在很多孩子都是隔辈人带,有些老人常常认为孩子说话晚、走路晚慢慢就好了,而且孤独症孩子有个特点,对从小带他长大的监护人往往有一点沟通和目光对视的能力,家长很容易形成误解,早期异常发育的预警征象不能被及时发现,把孩子耽误了。
在生活中,孤独症儿童往往有两个特点,一是叫名不理,二是没有目光交流。家长如果发现周岁左右的孩子有这两个特点,不要耽误马上到医院检查。筛查最早,及时治疗效果就越好。治疗需要一定的时间,家长要有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