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爱,叫作放手;有一段路,叫望你独行……
对于弱小的盲童女孩来说,这段路很难走;对于一名年轻的妈妈来讲,这种爱更难得……
有一种距离,叫如影随形
早上七点半,上学路上,人流熙熙攘攘。一个盲童女孩手持盲杖,敲敲打打,小心探路,一步步前行。她的身旁,年轻的妈妈一直默默跟着,不远离,也不贴近……
母女之间,始终保持着三四米的距离。近了,妈妈怕女孩听到自己走路的声音,知道自己在旁边;远了,妈妈又担心不能一个箭步赶上……
看女孩走来,有人想把人行道上临时停放的自行车挪开,妈妈赶紧用手示意“不用”,让女孩自己去摸索。
女孩个子不高,扎着一个马尾辫,圆脸,微胖。身上背着一个大书包,胸前挂着一个大小和她年龄不太相称的水壶。
“负重”前行,女孩走得很稳。脚踩到一个小水坑,她下意识抽了下脚。盲杖敲到路边停放的小轿车轮胎,她便慢慢伸出手向前摸车,沿着车继续走。
妈妈静静地看着这一切,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终于,女孩走到校门,走进校园。96级台阶,368米路程,数千次敲打路面,15分钟上学路……
放学回家,她从班级走到校园门口的时候,妈妈已等了好一会儿。回家路上,为了不让女孩发现自己,妈妈同样保持距离,紧紧跟随,默默注视,像影子一样……
有一种培养,叫陪你重来
这个女孩名叫高雅,今年11岁,因为视神经发育不良先天失明。5年前,她进入哈尔滨市特殊教育学校学习。她的妈妈便在学校旁边租了房子,刚开始时每天牵着她的手送她上学。
“总有一天,我和她的爸爸要离开她,她一定要学会自己走。”两个月前,高雅妈妈下定决心,要让她独自上学。
于是,从雪覆街头到春光明媚,在哈尔滨市宣化街上,便有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
这段只有十多分钟的上学路,写满了高雅妈妈的“心事”。每天她都假装自己在家,等高雅出门后,又马上穿衣尾随。在放学前,她早早等在门口“接”她回家。
快走到家门口时,高雅妈妈赶紧轻手轻脚一溜儿小跑,提前站上室外二层楼梯“等”。当发现高雅因为楼下停放的几辆车绕晕了方向,她马上提示:“嘿,你放学回来啦,妈妈在这儿,你是不是走错啦?”
她下楼拉过高雅的手,并没马上回家,而是领着高雅重新走到刚刚辨不清的路口,耐心地对高雅讲解正确的走向。
高雅“独立”上学之前,她做了很多功课:“告诉孩子路的特点,什么地方是路口,有哪些建筑物和路标,怎么识别自行车,找不到路了怎么办……”
回想起高雅第一次“独自”上路,高雅妈妈至今仍很激动。“高雅连楼梯口都找不到,她用盲杖敲敲打打,寻觅好久才找到第一级台阶。”
有几次,不熟悉路况的高雅站在路口急哭了,便拿出妈妈准备好的“老年机”打电话。这时,高雅妈妈便立即从她身后躲到更远的地方,接通手里处于静音的手机,假装自己在家的阳台上望着她,给她指回家的方向……
有一种期望,叫盼你前行
慢慢地,高雅妈妈说自己越来越会“演戏”了。“我要各种伪装,让她觉得我不存在。我不希望她发现我一直跟着她,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她真正自信、真正独立。”
如今,高雅和她“影子”妈妈成了这段路上的常客,人们也形成了默契,既不主动为高雅搬动路边的自行车,也不向高雅妈妈打招呼,避免暴露她的存在。
高雅妈妈说,有时候自己的担心是多余的,因为当离高雅远些的时候,会时不时有好心人帮她一起过马路。谈到什么时候才真正放手,高雅妈妈笑着说:“再过两年,等她个头长高些,能被大家看得更清楚的时候。”
说起自己“独立”上学的事,高雅一脸骄傲:“要是迷路了,我就把盲杖高高举起来,旁边的人就能看见我,帮助我啦。”
高雅妈妈的手机里装满了视频,有的是高雅“哒哒哒”向前的可爱画面,有的是消失在教学楼里的一个小黑点,有的则是高雅迎面走来时,手机这头慌乱躲避的状况……
这是高雅一个人的上学路,这也不是她一个人的上学路——小脚印旁,总有妈妈的脚印,或近或远,一直不曾离去……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高雅妈妈很喜欢龙应台《目送》里的这段话,“总有一天,我和她的爸爸都会离开这个世界,希望那时她可以独自面对。”
“给她一根盲杖,是为了让她走得更远!”高雅妈妈说,很少有人知道自己的名字叫于玲,人们都叫她“高雅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