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里(右一)陪孩子学习
李里保存了15年的日记
20年前樊老师(右二)教授孩子们。
李里(化名)是个19岁的大男孩,每天7点半从家里出门,步行25分钟到达黑龙江省残疾人服务中心。在近一年的实习时间,一次没迟到。他最大的愿望就是通过实习然后留下来工作。因为这里是他开始记事的地方,印象最好也感情最深。
中心里的孩子们并不知道,这个他们喜欢的助教老师,也和他们来自同一个“星球”,他也曾是“星星”。如今,李里可以像正常人一样工作、交流,晚上回家后还能为妈妈做红烧肉。
一个小本被他揣了15年
因为它见证了自己的成长
6月末,记者跟随省医院南岗院区党总支走进了省残联残疾人服务中心时,尽管之前做了功课,知道孩子们的不同,但真正走近之后,内心依然充满了疼惜:我们只是走近了他们,却无法走进他们的世界。黑龙江省医院南岗院区党总支书记康艳立说:“孩子们的笑容是纯净的,老师的笑容是包容的,每个笑容的背后都是包含着大爱!”
康复中心很像幼儿园,孩子大多是3-6岁,自闭症儿童、听障儿童、智障儿童在不同的楼层,每一个楼层都分大小班。但与幼儿园不同的是,大部分孩子上课都需要父母陪同,老师要重复很多次指令他们才能听懂。
“大家好,我叫王欣欣。”在自闭症大班的课堂上,老师蹲在孩子身边,拍着手吸引孩子的注意,希望孩子能重复自己的话。老师每天都要让孩子依次做自我介绍,但是这个流程已经重复了一个多月,还是有孩子学不会。家长们让孩子坐在自己的怀里,用肢体语言引导孩子的目光跟随老师,但是当老师靠近时,孩子的眼睛还是会飘到别处。
樊春蕾老师说:“自闭症孩子有时会有自伤和伤人的举动,老师常常在不经意间就会被孩子们伤害。那时我刚生完孩子还在哺乳期,我和一个孩子并排坐,我画画他涂色,气氛很和谐。但突然之间,孩子的拳头就挥向了我的胸部,我疼得半天没有喘过气来。”
为了让孩子学会发音,老师一遍遍重复吹气的动作。一节课下来,大脑因乏氧而头晕眼花,但是看到孩子有进步,老师就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曾是“星星”的李里有个小本子,一直揣了15年。这是他刚来中心时,樊老师一笔一画为他量身定制的教案,每一张彩色的图画都是樊老师根据他的喜好制作的。因为翻过太多次页脚已卷边,纸张已泛黄。樊老师回忆说:“15年前,李里刚来的时候发音还不是很清晰,爱踮着脚尖走。”
通过老师们的坚持加上李里的努力,他逐渐学会了拼音,之后展现出了惊人的语言天赋,樊老师说:“教完拼音后,他就会读出来。两年之后,他已经能掌握1000个汉字。”毕业后,李里顺利进入了小学、中学、卫校。现在,他在这里又发挥出了过目不忘的本领,整理资料又快又准。
平时,李里很努力,原来写字总是不能成行,但是经过一年的时间,他写了很多个笔记本。如今,在没有格子的白纸上,字也能写得整整齐齐。他说:“我就想留下帮助她们,因为这里的老师太辛苦了!”
虽然工作难工资不高
但老师们坚守了20年
采访中,一些老师和家长表示:他们最怕生病也不敢生病。老师担心孩子离不开他们,家长养育孩子压力巨大,也不敢有病。当得知这里的老师每月工资只有2000多元时,大家愕然:这么辛苦的工作为什么还坚守在这里?的确,如此高强度的工作,在大多数人眼中应该有更高的报酬,但是她们拿着不高的薪水,并工作在这个伟大的岗位上数十年。
工作了十余年的姜菲菲老师说,坚守在这里的原因是放不下,她说:“每一个孩子都有不同的教育方式,工作十多年我积累了很多经验,我可以找到更轻松、薪水更高的工作。但一想,我走了孩子们怎么办,不陪伴他们,我的经验又有什么用?”
樊老师从1992年起,就从事特教工作。“我的父母也是残疾人,我从小生活在特殊的家庭,深深体会到残疾人的世界多需要他人的耐心和关爱。所以,我没觉得这份工作苦,反而让我感受到其他行业难以体会到的成就感。”很多年前,樊老师带了听力障碍患儿婷婷,婷婷家里条件不好,父母在周末的时候也不能带她回家,都是樊老师带婷婷回家给她洗澡、剪指甲。还记得一次,樊老师给婷婷擦头时,婷婷突然很努力地说了几个字,虽然发音不清,但这几个字沉重地撞击在樊老师心口:“老师,我爱你!”樊老师瞬间流下了眼泪,她回忆道:“这是婷婷说出的第一个句子。”
20多年的特教生涯中,樊老师送走了上百个特别的孩子。有个患听障的女孩,在结婚时特意给樊老师送来请柬,请樊老师去参加她的婚礼。“她找到了一位健康的男孩,那一刻我感觉像是自己的女儿出嫁了。”还有个被妈妈背着上学的脑瘫男孩,扶着墙每踉跄一步,樊老师的心都跟着颤抖一下,但看到孩子两年之后能独立行走,樊老师说这就是她坚守的原因。
活动之后,康艳立书记在朋友圈中写下这样一段话:“我们以为是去那里奉献爱,其实,我们收获更多。孩子们单纯而美好的笑容触动了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他们软软柔柔的小手摸着我的脸,那感觉好像可以将冰融化;教师一堂课下来喊哑了嗓子,也不放弃任何一个宝贝。我们看到,我们听到,我们感受到:我们来了,我们还会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