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三声向赵丁逸讲述抗战岁月。
清明当日,冰城小雨。从美国查尔斯顿回到哈尔滨的赵丁逸女士手捧一束鲜花,轻轻地敲响了哈医大一院215病房的房门。门悄然打开,房间内101岁的赵三声老人拄着拐杖说:“孩子,你来了。”赵丁逸的眼睛一下子就湿润了,她轻声回答:“赵老,我是赵濯华的曾孙女……”虽然两人从未谋面,但时光的大门在这一刹那被猛然打开,带着所有人穿越血与火的历史烟云,回到那段抗战的峥嵘岁月。
走遍万水千山,家乡始终难以忘怀——
1万多公里,隔不断的血脉亲情
3月24日,经过14个小时的航程,飞机即将在北京降落。53岁的赵丁逸将目光投向窗外,不觉有些激动:这是心心念念的祖国!这一次归来,赵丁逸带着一项特殊使命——寻访曾祖父赵濯华战斗、工作过的地方。
赵濯华,1900年生于宾县,1931年参加革命,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我地下党东北特别支部支委、中共北平市东北特别工作委员会组织部长、冀中军区政治部敌军工作部部长、晋察冀中共东北工作委员会书记……后任辽宁省政协副主席,1983年12月病逝。
赵濯华的后人围绕其生平撰写了25万字的《松花江的儿子——赵濯华》。此次,赵丁逸准备到黑龙江省、辽宁省,寻访曾祖父战友和同事的后人,对书中内容进行查漏补缺。
“走遍万水千山,家乡始终难以忘怀。”清明节前夕,赵丁逸与生活在北京的叔叔赵力平等,在市侨联的安排和帮助下,先后到革命烈士陵园、东北烈士纪念馆、宾县地方志编委会办公室、陈云纪念馆等地,寻找曾祖父在哈尔滨战斗过的痕迹,收集了很多新的史料。得知101岁的赵三声老人对曾祖父的革命经历有所了解,赵丁逸决定拜访老人。
他团结爱国武装力量,给日伪军沉重打击——
半个多世纪,永难忘的革命情谊
赵三声老人今年已是101岁高龄,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国共产党,后以“牛倌”身份为掩护,在地下秘密战线坚持战斗,其间被逮捕后虽受尽酷刑却坚贞不屈,严守党的秘密,保护了组织和同志的安全,获得过由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颁发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纪念章。
因年事已高,身体不好,近年来赵老一直静养。可接到赵丁逸的电话后,赵老说:“孩子,你来吧。”他的四女儿赵平说,父亲很久没有这么激动过,他连夜整理了自己身边的书籍资料,“父亲一向认真,他希望做好功课,和革命后代好好交流。”
见面后,赵平拿出父亲准备的资料,交到赵老手中。老人轻轻摩挲着《东北抗日联军名录》《血战宾州》的封面,开始讲述那段特殊的岁月。“我与赵濯华没有见过面,但一直听到他的名字和事迹。他长我18岁,是革命先辈,我们景仰的老同志。”赵老回忆说,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赵濯华积极参加抗日活动,在宾县组织抗日义勇军。“当时一呼百应,很快组织起几千人的队伍。”赵濯华任司令,他呼吁父老同胞行动起来,发动抗日青年,编建抗日武装,几次进攻哈尔滨。在三江平原地带,他团结各个方面爱国武装力量,展开了抗日斗争,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
谈到抗战期间的艰难困苦,忆及战友的伟大牺牲,赵老几次哽咽说不出话来。“在这场长达14年的极其残酷、壮烈、艰苦的伟大战争中,无论前方还是后方的同志们都经受了严酷的考验,很多人血染沙场,为祖国、为民族流尽了最后一滴血。他们的血染红了东北大地,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努力、向上,就是对先辈们最好的致敬——
几代人,共传承的民族精神
多年来,赵三声始终没有忘记肩上的使命,他希望在有生之年,完成一系列抗联书籍的编纂校对工作,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赵力平的女儿赵思佳随父同行,她1991年出生,刚刚留学归来。在宾县,赵思佳将鲜花和亲手折的纸鹤放在曾祖父的墓前,默哀致敬。“我只是在历史课本中学到那段历史,也听过家人讲述先辈的故事。这次回到哈尔滨,参观了很多地方,特别是听到赵老讲述的过往,才真正意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时间过去近两个小时,赵丁逸一行告别老人,赵老没坐轮椅,坚持拄着拐杖送大家。赵丁逸深情地拥抱了赵老,“拥抱您,就像拥抱我的曾祖父一样……”
“未来要靠你们了,”赵老叮嘱:“你们要努力、要向上,这是对先辈们最好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