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莹和丈夫杨启成。
妻子刘莹在代客祭扫。
丈夫杨启成是墓位维护员。
3月26日19时的乾坤园公墓内一片寂静。临近清明节,员工们忙了整整一天。“祝你生日快乐……”公墓员工食堂的灯突然黑了,生日歌响起,看着同事们手捧点亮蜡烛的生日蛋糕缓缓走来,刘莹和丈夫杨启成因为这个大大的惊喜张大了嘴巴。
1993年出生的刘莹和1992年出生的杨启成生日相差几天,都是3月末,也是他们一年中工作最忙的日子,晚上还要在单位值班。也因为如此,二人的生日年年在公墓内过。清明节前夕,记者在公墓找到了正在忙碌的他们。
女会计转行到一线
一年安葬千余逝者
清明节前,来公墓的祭扫大军一拨接一拨,刘莹正在鲜花组帮忙打花篮。“我是临时帮忙的,上午有8位逝者下葬,但家属还没到,趁着有点时间,我先跑来帮帮同事们。”刘莹有着东北姑娘特有的爽快和麻利,当初从坐办公室的会计转行当安葬师,也是这般嘎巴溜脆地下了决心。
“我学的是财会专业,毕业应聘的是公墓办公室的会计岗位。可干了两年多,觉得办公室的生活一成不变,就申请到了一线。”刘莹说,自己胆儿挺大,过山车、自由落体这样刺激的项目都敢做,应该可以胜任公墓工作。刘莹提出“换岗”时,正巧赶上公墓成立安葬科,她就成了一名女安葬师。用专业、文明的方式,协助家属,将逝者骨灰安葬。平均每天是两三位逝者,清明节前后一天能达到七八位,一年下来要安葬1200多位逝者。
比起白净苗条的妻子,没人相信杨启成是个“90后”。作为墓位维护员,长年的风吹日晒将他变成了眼前的“黑胖子”。当兵退役后,小杨就来到公墓工作,成了几万块墓碑的“医生”,天天墓区内检查,一天2万多步“打底儿”。
夫妻二人的衣柜里几乎没有颜色鲜艳的衣服。扎着马尾辫的刘莹从来只扎黑色皮筋,亮闪闪的头饰、首饰从来不戴。刘莹的衣服口袋里永远都有一包备给逝者家属的纸巾。
这份工作不压抑
没想过换“活儿”
前些天,刘莹错将一个墓地宣传链接发到了自己小区业主群里,有邻居认为“不吉利、晦气”,没多久她就被“踢”出业主群。尽管被人“看轻”过,可直到现在小夫妻俩也没想过换工作。“我们都挺喜欢这份工作的,一点儿都不会觉得特别沮丧、负能量。”刘莹说,这个岗位有挑战性,客户认可你的时候,那成就感嘎嘎爆棚。
走进小夫妻俩的员工宿舍,顿时觉得“板正”得有点过分,床单抻得一个褶子都没有,被子叠成豆腐块儿,两只水杯都摆放得手柄朝一个方向。“都是小杨的功劳,他这个老兵,把部队的好作风都带到家里了。”刘莹笑着说。
“宿舍窗户对面就能看见安葬2万多逝者的塔陵,我俩都习惯了,没觉得有啥闹心。”小杨说,我们在公墓工作,双方父母都没有提出过反对,也没觉得脸面上过不去。唯一有点担心的就是天天总在哀伤的环境下工作,会不会心情压抑?渐渐的他们发现孩子们不仅没压抑,反而越来越懂事,老人们彻底没有负担了。
一堂堂“生死课”
教会小夫妻珍惜当下
今年清明节前,又是提前半个多月,他们二人搬进了宿舍。不同于往年的是,这次搬进了“夫妻间”。刘莹今年又多了一项工作——代客祭扫,代远在异地的家属为逝者献花、擦拭墓碑。
看见每周坐着祭扫班车来、对着老伴墓碑唠嗑的大爷,小杨总会远远的在一旁,等着把大爷搀上车。每次看见失去独生女儿的阿姨,拿着鲜花对着女儿的墓碑掉眼泪时,刘莹都没办法用语言来劝,只能轻拍阿姨的背,嘱咐一句“注意身体”。
一场场每天上演的生离死别,让这对小夫妻格外珍惜当下。前几天同事给过的生日会,夫妻二人都发了朋友圈,但不约而同地屏蔽了双方父母,“不想让家在外地的老人知道他们又加班,又住宿舍起早忙碌。”